(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晨曦微露,斗南花市已在阑珊灯火中苏醒。花农李姐十指翻飞,将最后一束玫瑰打包整齐。“这批要发往上海!”她脸上笑意明媚,“自从有了‘花妇联’这个娘家,心里踏实多了。无论是种花卖花、贷款还是维权,遇到难处,总有人拉一把。”
这平凡的一幕,是春城女性奋斗故事的缩影。那抹笑容背后,正是云南省昆明市妇联五年来砥砺前行的生动注脚——为每一位“她”的前行之路,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宣讲润民心
“靠刺绣真能增加收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朵马嘎彝族村的普大姐发出疑问。“寻三姐”巾帼宣讲员答道:“现在政策支持电商,彝绣能走出大山,卖出好价钱。”
在寻甸县妇联牵线下,掌握新技能的普大姐将亲手绣制的钱包在电商平台上架。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工艺品,成功走向山外的世界。
在嵩明县小街镇,64岁的张大娘是花灯戏的“铁杆粉丝”,“以前听政策总是云里雾里,现在妇联用花灯戏来演,我场场不落!”嵩明县妇联开创的“非遗+宣讲”模式,让党的政策伴着弦歌入耳,和着鼓点入心。
五年来,“巾帼大宣讲”“春城女性大讲堂”“巾彩春城”等宣讲品牌百花齐放,昆明市妇联将“单向灌输”化为“双向奔赴”,让49.8万余名妇女透过“她”声,破茧成蝶。
技能富口袋
“以前守着几亩地,收入没个准数。现在成了金牌月嫂,月入能过万。”宜良县狗街镇的张姐说,“妇联的‘订单式’培训,不仅教技能,还通过专场招聘帮我上岗。”
在当地,像张姐这样的“金牌月嫂”已有120多人,有人甚至创办家政公司,带动1200余名妇女就业。“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活得特别有盼头。”张姐感慨道。
五年来,11.47亿元创业担保贷款用于助力6576名女性的创业梦想:王秀华用贷款扩大蔬菜基地,带动20多名姐妹就业;李梅的产品通过“巾帼消费帮扶市集”销往全省……
童声被倾听
在昆明市官渡区魅力之城小区,8岁的豆豆指着眼前的“社牛牧场儿童宠物公园”说:“那个秋千是我们观察团提议加装的!”孩子声音里满是雀跃,“大人们真的把我们说的变成了现实!”
走进盘龙区儿童友好商圈,孩子们票选出了儿童议事角“最喜欢的玩具展”;滇池度假区的公共空间里,“一米高度”指示牌和儿童座椅随处可见;呈贡区星浦社区的“儿童友好步行巴士”每天准时穿梭在绿树成荫的街巷……
近年来,148个儿童友好型项目在昆明落地。通过市、县、乡、村四级儿童观察团,孩子们的想象与创意不断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金点子”。2025年3月,“昆明打造儿童友好‘春城名片’”的实践经验入选国家典型案例清单。
法治护权益
2023年,因家庭纠纷陷入困境的刘女士来到昆明市五华区妇女儿童“一站式”关爱服务中心求助,希望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令她没想到的是,区妇联不仅协助她申请了法律援助,还帮她找到了工作。
刘女士的经历,是昆明市妇联维权工作的缩影。五年来,全市24个“一站式”关爱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处置线索411件,妇联系统共化解矛盾纠纷4624件,各级妇联接待群众来电来访6509件、处理率100%。
在妥善处置个案的同时,普法宣传也在全市广泛开展。多支“巾帼普法小分队”常年活跃在社区乡村,因地制宜开展普法活动2.26万余场,覆盖78.85万余人次。
组织强根基
在螺蛳湾商圈,张女士的手机响个不停。“刚谈成合作,我们服装店要和童装店推出亲子套餐。”她笑着展示“芳华共享平台”上的聊天记录,“有了商圈妇联,我们再也不是单打独斗了。”
从“茶妇联”“花妇联”“商圈妇联”到“农文旅妇联”,五年来,3376个新兴领域妇联组织如春笋破土,16789个“妇女之家”“妇女微家”成为姐妹们的温暖港湾。
五年砥砺,春城大地上的“她力量”如繁花绽放,每一朵,都在熠熠生辉。昆明市妇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期盼的,是每一位女性都能在新征程上闪闪发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