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埃及传奇作家陶菲克·哈基姆出版小说《灵魂归来》。这本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9年埃及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渴望摆脱原生家庭,独自前往开罗打拼,却意外卷入革命示威并被捕入狱的故事。
当时,有个16岁的外乡人也在开罗谋生,和小说主角一样背井离乡。当他读到"埃及人民需要能喊出他们所思所想的人,需要能成为他们光辉象征的人"这句话时,内心深受触动,暗暗立下目标: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人,带领埃及人民走向解放。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统治埃及近20年的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掌权后的纳赛尔多次提到,《灵魂归来》是给他最初动力的作品。在当时,中东还没有成功推翻殖民统治的先例,纳赛尔作为现代中东首位政变成功的军官,他的经历成为萨达姆·侯赛因、穆阿迈尔·卡扎菲等众多中东强人的效仿模板。
![]()
从公元8世纪起,埃及就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部分。19世纪,埃及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就为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权和土耳其打过仗。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埃及的规模和战略地位,都能和名义上的宗主国奥斯曼相提并论了。然而,这样关键的地区终究没能逃过西方殖民者的眼睛。19世纪末,英国先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后来又通过战争把埃及变成了保护国。1936年,英国为了准备二战,和埃及重新签订了《英埃协定》,埃及只获得了有限的内政权,外交、军事以及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还是被英国紧紧抓在手里。在英国人看来,这已经是极大的让步了,但这和埃及民众期待的完全独立还差得远。
就在1936年《英埃协定》签订这一年,18岁的纳赛尔刚从中学毕业。那时的他已经是个坚定的反英分子,坚信"武装斗争是解放埃及的唯一办法"。他想进埃及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可埃及军队名义上是埃及的,实际掌权的却是英国选的傀儡势力。像纳赛尔这种有反英抗议前科的不稳定分子,根本通不过军事学院的政审。
不过,埃及军队里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英国的统治。在同情抗议者的埃及陆军部副部长帮助下,纳赛尔通过特殊渠道进了埃及皇家军事学院。成为军人后,纳赛尔除了专心学习军事技能,还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拉拢同路人,这后来成了所有成功政变的必做功课。
![]()
纳赛尔能绕过政审入学,多亏了陆军部副部长的个人关照,但其实埃及政府和军队里,对革命抱有同情甚至支持态度的人不在少数。纳赛尔在军事学院的同学里,就有很多渴望赶走英国势力的青年军官。所以,从学习到毕业,纳赛尔一直忙着联络那些立志驱逐英国势力的军队同僚。很快,一个秘密军官团体就组建起来了。
那时候的埃及军队,从来没经历过实战考验。就算在刚结束的二战里,埃及军队对国境线附近的战事也只是在一旁看着。这个秘密军官团别说和英军对抗了,就连能不能调动埃及军队,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不过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长期不满犹太人移民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军,想灭掉这个新国家。这场战争最后对阿拉伯世界来说,成了一场灾难。在美苏两国的援助下,以色列挺过首轮进攻后迅速反击。
纳赛尔的部队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被以军包围,但他在危急时刻坚决不投降,在以军近3个月的轰炸里坚持到了战争结束。虽然这改变不了阿拉伯国家战败的结局,但纳赛尔的坚守,成了阿拉伯军队为数不多的亮点。为了淡化战败的耻辱,埃及媒体开始大力宣扬纳赛尔的抗以精神,还给他编了好多战场事迹,像顶着枪林弹雨带领炊事班突围这种经典桥段。民众对纳赛尔狂热起来,战败的耻辱很快就被掩盖了,他也因为被围困在巴勒斯坦的法卢贾,得了个法卢贾之狐的称号。
![]()
面对民众的狂热追捧,纳赛尔心里明白,自己所谓的战功有不少水分,但他更关心如何借这股情绪为自己所用。1949年,也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凭借媒体造势积累起来的威望,纳赛尔成为秘密军官团当之无愧的领袖。他还将这个组织正式命名为自由军官协会,明确了恢复埃及国家尊严与民族自由的最终目标。到这时,一场成功政变所需的关键要素都已具备:有威望的领导者、目标一致的团体,以及等待爆发的时机。
1950年,主张改革的华夫托党在埃及大选中获胜。然而上台后,他们在英美两国之间摇摆不定,始终无法推进根本性的改革。1951年,华夫托党的政客们贸然决定与英国彻底决裂,单方面废除1936年的《英埃协定》,宣布恢复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这可把英国给惹急了,毕竟苏伊士运河可是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哪能轻易放弃。
当华夫托党煽动民众袭击苏伊士运河区时,驻扎在当地的7000名英军迅速行动。他们要求运河区内对民众抗议不管不顾的埃及警察缴械,遭到拒绝后直接开枪,导致大量埃及警察伤亡。
![]()
消息传回开罗,埃及民众积压已久的对英不满彻底爆发。他们开始袭击市内所有外国人,焚烧外国商铺。华夫托党原本想借民众抗议逼迫英国让步,可很快发现事情已经失控,英国为了保住苏伊士运河,不惜一战。没办法,华夫托党只能赶紧解散纳哈斯政府,在党内接连推选三位政治家接任,但不管谁上台,都没办法让局势回到英埃冲突之前。王国政府的软弱无能,让埃及民众的愤怒越来越强烈。
看到这混乱局面,纳赛尔觉得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他把原本计划在1952年年底发动的政变,提前到了同年7月。那时的纳赛尔才34岁,军衔不过是上校。为了提高政变成功的几率,他没有亲自当政变发言人,而是推举了51岁的埃及陆军中将纳吉布来担任这个角色。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安排不仅多余,而且观念守旧的纳吉布,即便只是名义上的领袖,也给自由军官团的改革带来了不少阻碍。
1952年7月22日凌晨,政变正式打响。纳吉布通过广播向民众传达自由军官团的诉求,与此同时,自由军官团的军官们只用了几个小时,就控制住了埃及军队的所有高级军官。三天后,埃及国王法鲁克被迫退位,他未成年的儿子成了自由军官组织在废除君主制前的傀儡。自由军官组织靠着一群中下层军官,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掌控了整个埃及。他们能成功,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有威望且行动力强的领导者、目标一致的军人团体,以及当时混乱的国内外局势。
![]()
实际上,在上世纪中期的阿拉伯国家,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有发动成功政变的可能。当时阿拉伯世界整体局势动荡,这让"军事领袖+核心团体"成了掌控国家的一条可行之路。后来卡扎菲夺取利比亚政权的过程,几乎就是埃及这次政变的翻版;萨达姆和阿拉伯复兴党控制伊拉克,不管是人员构成还是政变形式,都和纳赛尔的模式极为相似。
不过,政变成功仅仅是个开始。那时纳赛尔能调动的力量有限,再加上纳吉布的存在,自由军官组织内部对于政变后埃及该怎么改造还存在分歧。要是没有后来那个关键的选择,纳赛尔日后的历史地位,恐怕和萨达姆、卡扎菲他们也相差无几。而他在政变成功后做出的第一个重要决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埃及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位通过政变上台的政治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