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以色列而言,2006年1月4日是永远被铭记的一天。当日,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因中风入院。尽管这并非他首次中风,但此次之后沙龙再未站起来。
沙龙的继任者埃胡德·奥尔默特随即接管其所有职务。奥尔默特承诺延续沙龙政策,却无人意识到,以色列的国运在这一天已彻底改写。仅仅7个月后,曾被认为天下无敌的以色列国防军在黎巴嫩战争中遭遇惨败。在贝鲁特硝烟的背后,以色列再难回到仅凭军事威慑立足中东的时代。或许有人比沙龙更懂以色列,但绝对无人比他更懂以色列国防军,毕竟曾指挥以军纵横中东的沙龙,本就是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精神的完美缩影。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军能在五次中东战争中所向披靡,靠的是苏联裔犹太人的强大战斗力。此说法并不准确,但无可否认的是,来自俄罗斯及周边地区的犹太人,始终是以军中战斗力极强的群体。而阿里埃勒·沙龙的血脉中,正流淌着俄裔犹太人的基因。沙龙原名阿维格多·沙伊纳曼,父母均为俄裔犹太人。十月革命后,因苏俄局势动荡,其父母离开高加索地区,移民至犹太人计划建国的巴勒斯坦托管地,并于1928年在那里生下沙龙。当时的巴勒斯坦托管地,无论人口还是实际控制范围,均以阿拉伯人为主。尽管全球犹太移民不断涌入,但作为少数派与外来者,他们始终面临本地阿拉伯人的排斥与攻击。
![]()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沙龙,从未质疑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定居的合理性,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少年时代的沙龙便坚信,暴力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答案。12岁时,他主动联系犹太民兵组织,承担巡逻、侦察任务;18岁加入以色列民兵组织哈加纳,投身与阿拉伯人的对抗。
时势造英雄,两年后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成为沙龙命运的转折点。因作战勇猛,他引起以色列国父大卫·本·古里安的注意。本·古里安十分欣赏这位20岁的年轻人,不仅为他取名沙龙,还助他从哈加纳改编的以色列国防军地方部队,升迁至中央司令部任职。两年后,进修归来的沙龙以少校军衔,成为以军第一支特战部队的组织者与指挥官,属于他的时代,就此开启。
沙龙组建的这支部队代号101,是以色列历史上首支成编制的特战部队,成立目的即为以暴力手段报复频繁袭击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敢死队。这种定位决定了其常执行脏活,事实上该部队行动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伤亡,沙龙本人也因此被指控种族灭绝。随着以军内部调整,沙龙很快从特战指挥官升任空降旅旅长,并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凭借极具进攻性的指挥风格,在以国内声名鹊起。尽管以政府曾担忧重用此类指挥官会加剧与阿拉伯国家摩擦,但在需靠军事威慑立足的大背景下,沙龙短暂沉寂后再度被委以重任。
![]()
1964年,36岁的沙龙晋升为少将。对军队将领而言,动荡年代恰是立功良机。升任少将第三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指挥以国防军第38师从西奈半岛方向进攻埃及,协同其他部队5天内击溃埃军12万西奈驻军。此役使以色列此后15年实际控制西奈半岛;在以国内,指挥装甲师突袭埃及的沙龙彻底成为国民英雄,甚至获称以色列之王。
此后,沙龙晋升为以南方司令部司令。他认为自己军旅生涯已足够辉煌,开始考虑退役从政,1973年他参与利库德集团组建。然而命运未让这位名将结束军事生涯,利库德成立仅两个月,埃及联合叙利亚发动赎罪日战争。大敌当前,沙龙被紧急召回,任预备装甲师指挥官。前线以军节节败退之际,他迅速接管战场,通过战术机动夺回主动权,最终包围埃及第三军,这次包围成为战争转折点,沙龙也再获战争英雄之名。
但战后46岁的沙龙拒绝重返军队。在他看来指挥军队战胜阿拉伯人只是短期胜利,唯以政治手段才能让以色列彻底掌控巴勒斯坦。当他释放进军政坛信号,整个以色列都对这位功勋将军心怀敬重。1975年,政治立场本应对立的伊扎克·拉宾竟任命他为特别助理;拉宾因丑闻辞职后,利库德政府同样重视沙龙,时任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将其请入内阁,任农业部长。
![]()
在当时的以色列,农业部长绝非闲职,因以巴边界未定,大量犹太移民试图在巴勒斯坦人土地上建定居点,而农业部核心职责之一,正是协助这些移民扎根。将此任务交给阿拉伯人的死敌沙龙,堪称再合适不过。他任部长4年间,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的犹太定居点数量翻倍。沙龙是如今巴勒斯坦领土被犹太移民割裂的“始作俑者”,但在以国内,这些行为被视为巨大胜利。
为表彰其贡献,1981年贝京连任后任命沙龙为国防部长。在贝京看来这是人尽其才;在阿拉伯人眼中,这无异于飞来横祸。此前几年,巴解组织进入黎巴嫩南部并以此袭击以色列,以黎关系趋紧。但因黎巴嫩内战与叙利亚介入,前任防长不愿以军直接卷入。然而,作为历经多场中东战争的英雄,沙龙坚信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因此,上任国防部长后,全面入侵黎巴嫩成为他顺理成章的计划。
1982年6月4日,以军以以色列驻英大使遭巴勒斯坦人枪击为借口,向黎巴嫩南部发动全面进攻。初期针对巴解组织的行动进展顺利,但作为冷血的前军人,沙龙坚持只有让巴勒斯坦人流够血,才能使其因恐惧放弃反抗。于是他暗中怂恿黎巴嫩基督教民兵闯入贝鲁特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但他忘了,自己此时已是政治家而非单纯军人,屠杀曝光后,舆论谴责淹没以政府。为避免内阁垮台,贝京不得不劝沙龙辞去防长职务。
![]()
此后近20年,沙龙虽未在政府或利库德集团担任要职,却从未远离政坛;同时,以国内不少政客私下认同他血腥强硬的作风。蛰伏近20年后,沙龙熬走所有政治对手,于2001年当选以色列总理。
但结局未如预期,掌权后的沙龙并未展露真面目对巴人大开杀戒、引爆新战争,反而变得异常克制。他公开表示考虑支持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建国,并于2005年主导以军与犹太定居点全部撤出加沙。难道是良心发现?非也。作为以国防军核心领导者,他比谁都清楚,2000年后的以军已无法仅凭实力打服邻国。对以军实力的精准判断,让他在以军巅峰时敢于挥下屠刀,也让他在实力下滑时果断撤出加沙。
![]()
但沙龙为以国防军缔造的不败神话,迷惑了另一批人,他们不认为沙龙是以军无往不利的核心,也无法接受以在连续胜利后遭遇失败。沙龙执政后期,最大压力并非来自外敌或反对党,而是利库德集团内部的极端势力。当他因中风退居幕后,以国防军的强大面纱被彻底撕下,在黎巴嫩战争中,以军被真主党武装花式羞辱。
沙龙的离去,不仅是一位政治人物的退场,更是一个张牙舞爪却屡战屡胜的以色列时代的落幕。而如今的以色列,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