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024年8月25日黎巴嫩真主党宣布已对以色列展开大规模袭击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次虚张声势的行动。然而,真主党以袭击以色列为名义明修栈道,实则暗度陈仓,真实目的是继续掌控黎巴嫩。
真主党并非1990年结束的黎巴嫩内战的最大影响者,过去也很少有人会将真主党与黎巴嫩直接画等号。如今,身为执政联盟主要成员的真主党,却已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黎巴嫩的国家意志,其武装在黎巴嫩境内更无对手。这个诞生于反以战争中的少数教派武装,为何能在以色列的压力下茁壮成长?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信念,正是真主党能在穷山恶水中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中东始终是不同教派与民族的冲突前线;但在混乱的中东内部,还有一个民族与宗教成分更复杂的国家,1943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独立的黎巴嫩。历史上,黎巴嫩是广大黎凡特地区的一部分,而黎凡特数千年来一直是东西方文明交锋的前沿。文明冲突让黎凡特的宗教状况极为复杂,位于黎凡特地域的黎巴嫩,更成了混乱背景下小众教派与民族的避难所。
![]()
1943年独立时,黎巴嫩内部的第一大教派是基督教分支马龙派。该教派全称马龙尼礼教会,由公元5世纪黎凡特地区的一位叙利亚教士创立,属于小众教会。黎巴嫩也是全球唯一马龙派人口占比最高的国家——独立之初,马龙派仅占全国人口的32%,排名第二的是占比25%的伊斯兰教逊尼派,第三则是占比22%的什叶派。除这三大族群外,黎巴嫩境内还有信奉德鲁兹派、希腊正教、希腊天主教等小众宗教的群体。
为平衡各宗教群体利益,黎巴嫩独立之初通过《民族宪章》规定了各教派的国内地位:至关重要的政府职位中,马龙派担任总统,逊尼派人士出任政府总理,什叶派则获得议会议长职务。这种安排看似平衡各方势力,现实中却导致各部门互相掣肘。而位居第一的马龙派还借总统权力,不断提升自身在经济与政治领域的地位。因此,自黎巴嫩独立之日起,不同宗教群体的矛盾便持续积累,最终引爆矛盾的导火索,是冷战中期巴以冲突的外溢。
作为以色列的北方邻国,黎巴嫩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接纳了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据统计,当时入境的巴勒斯坦难民约40万人,对于总人口仅240万的黎巴嫩而言,这一数量足以改变其政治格局。巧合的是,这40万巴勒斯坦难民基本都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因此,马龙派基督徒立即要求难民限期出境,逊尼派却持相反态度:马龙派与逊尼派本就人口比例接近,加上这批难民后,逊尼派将取代马龙派成为国内第一大族群,故逊尼派积极接纳难民;而代表巴勒斯坦难民的巴解组织也希望留在黎巴嫩,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可反攻巴勒斯坦的境外基地。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扎根,成为日后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直接原因,但该组织的到来还产生了一个无人预料的结果。
![]()
在黎巴嫩,基督徒主要生活在的黎波里为中心的北方区域,穆斯林则集中在首都贝鲁特为中心的中部与南部区域。除逊尼派外,黎巴嫩中南部还有占全国人口超20%的什叶派穆斯林,他们穷困潦倒地生活在贝鲁特的城市边缘。巴勒斯坦难民的到来未直接影响北方基督徒的生活,却大量挤占了什叶派本就紧张的生存空间。什叶派对巴勒斯坦难民及黎巴嫩政府的失望,成为日后真主党诞生的直接原因。
让我们回到1975年:当黎巴嫩逊尼派与巴解组织展开合作后,基督徒深知成分复杂的黎巴嫩军队不堪大用,开始组建自己的民兵部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后贝鲁特大屠杀的主要刽子手长枪党民兵。双方均建立武装后,冲突在所难免,广义上的黎巴嫩内战于1975年爆发。此后几年,叙利亚与以色列纷纷入局,围绕首都贝鲁特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老大老二打架,受伤的总是老三,巴勒斯坦难民的聚居点,有相当一部分是战前什叶派的地盘;而在巴解组织与基督徒的战争中,基督徒摧毁巴勒斯坦难民聚居点的同时,也毁掉了什叶派的家园。
黎巴嫩内战爆发之初,饱受欺凌的什叶派发起阿迈勒运动,希望在提升自身政治地位的同时收回家园。但在内战背景下,这场运动因目标单一、政治纲领极度世俗化,显得软弱无力。很快,一些对阿迈勒运动失望的成员脱离组织,另起炉灶,他们打着消灭以色列与建立伊斯兰国家两面大旗,寄希望于通过武力结束黎巴嫩内战,这个新组织便是真主党。
![]()
真主党十分幸运,在其筹备阶段,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所有什叶派穆斯林组织都有了大靠山。为打破外交孤立,伊朗看到黎巴嫩内战中的机会,主动接触阿迈勒运动与真主党,并同时资助这两个为什叶派争取权力的组织。伊朗的资助让什叶派民兵在黎巴嫩彻底站稳脚跟。随着巴解组织陆续撤出黎巴嫩,阿迈勒运动与真主党在80年代后期成为代表黎巴嫩南部穆斯林的主要组织;巴解组织出局后,漫长的黎巴嫩内战终于走向终点。
1989年,在摩洛哥、沙特等国斡旋下,黎巴嫩各教派达成《塔伊夫协议》。协议签署后,各派别着手解散非正规民兵组织,筹备建立一支凌驾于族群之上的黎巴嫩军队。但此时,有一个民兵组织宣布不会在战后解散,这个唯一的例外便是真主党。真主党之所以有底气保留武装,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真主党占据"抵抗以色列"的大义。内战结束时,绝大多数黎巴嫩平民对以色列无好感,南部穆斯林无论教派,均视以色列为最大敌人;而真主党的活动区域恰是以色列频繁袭击与渗透的黎巴嫩南部。因此,在黎巴嫩国家军队重建前,于情于理都需要一个军事组织保卫南部。
![]()
其二,伊朗的持续支持。对伊朗而言,扶持真主党不仅有助于打破外交孤立,还能通过这一样板在中东笼络什叶派人心。自1982年真主党成立起,伊朗便是其最大支持者;80年代末,当真主党与势单力薄的阿迈勒运动分道扬镳后,伊朗减少了对阿迈勒运动的支持,将真主党视为在黎巴嫩最重要的代理人。教派分裂与仇杀的背景下,黎巴嫩什叶派认为伊朗比基督徒更可靠;而伊朗的支持不仅让真主党能维持一支规模不小的武装,还能有余力在南部什叶派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体系。
其三,真主党自身极度重视制度建设。黎巴嫩内战中,阿迈勒运动、长枪党等本质上都是为短期目标聚集的准军事组织——有的服务于特定人群,有的干脆是传统政治家族的打手。但真主党不同:它以反以与建立伊斯兰国家为明确目标,眼光更为长远。内战期间,真主党通过学习左派政治书籍,完成了自身架构的重建与升级,尽管仍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却效仿列宁主义政党建立了政治局、委员制度,还构建了可渗透至黎巴嫩乡村的基层组织。这种政治架构对其他准军事组织而言,是完全的"降维打击"。因此,黎巴嫩内战结束后,真主党未因作战目标消失而解散,反而凭借组织架构的先进性完成快速转型,顺利参与到黎巴嫩正常的政党政治中。后来的事实证明,真主党的先进架构不仅让其军事组织保持高战斗力,在政党政治中也能脱颖而出。
真主党到底从红色经典中学到了哪些经验?又如何成为如今黎巴嫩执政联盟的主要成员?请看下回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