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起步,渠道避险
![]()
说起辣酱,总让人想起老干妈熟悉的豆豉味,在中国调味品圈子里,它稳稳占着10%到20%的地盘,整个市场规模也才400亿出头,够大但格局死死卡住,新人想挤进来,难上加难。
2015年,四个从啤酒销售和商超渠道跳出来的家伙,陆文金、陈洪群、李伟加上另一个伙伴,干脆一咬牙,凑了点钱在青岛办起辣工坊食品有限公司,推出虎邦辣酱。说他们外行,一点不夸张,这些人之前搞的都是青岛啤酒的营销和橄榄油推广,调味品厂子都没见过,资金也紧巴巴的,就租个小厂房,二手锅熬酱,手工灌瓶,起步那叫一个接地气。
![]()
他们一看市场,老干妈定价7.9块或8.9块一瓶,把价位死死卡在10元区间,低了赚不着,高了没人买,新品牌夹在中间,喘气都费劲。陈洪群他们几个合计来合计去,干脆定下两条铁规矩:不碰老干妈深耕的传统流通渠道,也不进自己熟悉的商超,那地方条码费、促销员工资一砸,十几块钱的货就回不了本。
避开这些锋芒,转头找新路子,这思路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得有点脑子。辣酱这行,本来就慢节奏,区域味儿重,老干妈靠贵州豆豉风味全国开花,其他小牌子多窝在地方,年销四五十万的不少,但全国第二品牌?压根儿没影儿。这空子,他们瞅准了。
![]()
成立头一年,就开始试水外卖,那时候平台补贴大战正热,饿了么、美团到处撒钱,顾客点个饭就爱凑单满减。虎邦的样品是80克瓶装,4到5块钱,搁外卖单子里,正好当配菜提味儿。济南有个90后小伙子点黄焖鸡时,顺手加瓶酱凑够门槛,卖得动,这事儿传开,团队立马行动。
2016年正式推市场,销售额就蹿到几千万,第二年盈利了,这速度在辣酱圈子算得上黑马。为什么行?因为他们没硬刚巨头,而是钻了外卖的缝隙,那渠道分散,小店多,不用大代理,就能直达终端。传统商超得砸钱堆头、请人推销,外卖呢?帮商家上个架,拍张照定个价,当天就有单子,这效率高多了。
![]()
当然,起步不是一帆风顺,产品得有点自家味。老干妈走干辣椒加豆豉的醇厚路子,虎邦反其道而行,用鲜羊角椒熬制,每年秋天从山东、河北、新疆大批采购,冻库存着,生产时解冻慢熬,出来的是鲜爽辣劲儿,配快餐正好,不腻嘴。包装上请叶茂中设计虎头标,黄色小瓶子,一看就亲切。
定价也聪明,不跟老干妈死磕中低端,稍高点定位,但小包装控制成本,商家好接盘。市场数据摆着,2015到2016年,外卖订单里辣酱加购率高,补贴期更是一天几单起步。四个外行就这样,靠避险起步,踩准了外卖红利,没几年就把基础盘稳住了。
![]()
凑单发力,服务深耕
外卖这渠道一打开,虎邦的凑单品就成了杀手锏,那黄色小酱包,搁黄焖鸡米饭或清汤面碗边,一拌一挤,订单率蹭蹭上。2017到2019年,补贴还剩点余热,他们合作的两万多家小店,销量稳住大几千万。但补贴一退潮,增速就缓了,陈洪群他们调整快,转向套餐绑定:劝商家把小菜或卤蛋换成虎邦酱,默认带上,转化率从10%直奔100%。
这招接地气,商家成本不高,用户觉得值,客单价还升了点。曼玲粥店就是例子,从十来家小连锁起步,虎邦上门设计套餐,粥加酱包,定价微调,随着曼玲扩到两千家,虎邦的供货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稳定伙伴。
![]()
老娘舅也差不多,早年合作深,餐盒特意留槽位配虎邦酱,用户反馈一换其他,评论区就炸锅,最后还是回虎邦。这不是简单卖货,是深耕服务。业务员不光推产品,还变身外卖顾问,帮商家规划菜品、对接平台资源、优化后台数据,顺带建议加酱。
青岛办了26场沙龙,请深圳上海的餐饮大咖分享经验,美团饿了么的负责人来讲工具,全免费,商家学着用,虎邦的圈子影响力就起来了。外卖圈子传开,做生意缺虎邦酱,就跟少了调料似的,落伍了。2018年,他们推出15克和30克小包装,正好适配商家控成本,平台扣点涨了也不慌,当赠品用,提升套餐价值感,用户拆开一包拌饭,鲜辣劲儿刚好一口。
![]()
这凑单发力的背后,是产品和服务双管齐下。鲜椒工艺是核心卖点,不像老干妈的干制醇厚,虎邦的鲜熬更清爽,配简餐解腻,复购率高。牛肉酱、魔鬼辣、鸡蛋酱等多口味矩阵,占销量六七成,符合二八法则,不绑死单一品。
2020年试过聚焦牛肉酱,下架素酱,线下几个月测试,用户需求没跟上,复购掉三成,赶紧复盘调整,线上线下统一多口味。这弯路没白走,提醒他们辣酱品类还没到大单品称霸的地步,需求多元,得适配场景。B端定制也跟上,研发韩式甜辣、川味麻辣,供火锅炒饭链,利润跟C端外卖持平,虽规模大但研发费高。外卖渠道占总营收一半,3亿出头,小店加定制两头并进。
![]()
说到底,这发力靠的不是硬卖,而是帮商家赚钱。传统品牌像老干妈,靠大代理签目标,生产出来就走,不愁渠道,但新渠道懒得碰。小品牌呢,要么没意识,要么铺不动。虎邦四个外行,带队地推,复制模式快,供货价不到一塊,商家利润空间大,一铺完这家,下一家路上电话就追着要货。
外卖不光是销路,还是数据源,用户爱鲜辣,他们就迭代产品;补贴退了,就转服务绑定。这逻辑链条拉得直,接地气,不花哨。结果呢?从凑单起步,虎邦在外卖圈站稳,成了隐形主力,营收从几千万到6亿,步步实打实。
稳健扩张,冠军隐现
![]()
2019年后,虎邦不满足外卖一枝独秀,开始补电商闭环。天猫旗舰店早2017年就上,用户吃惯外卖酱,顺手搜虎邦下单,2019双11卖500万罐,直播李佳琦一场三四百万。经销商网也铺开,跟大窑北冰洋的代理合作,车队送货覆盖华北,线上线下互补。
商超渠道本是禁区,现在转机来了,阿里闪购上线,盒马胖东来主动找上门,19.9元大瓶动销好,回购稳。2023年商超营收两三千万,增速快,现在占大头,线上天猫京东拼多多各30%,试差化品。O2O融合加速,26个闪电仓布局,价格透明,渠道壁垒没了,虎邦提前规划货盘,避免内耗。
![]()
出海也起步,肉酱限进口,推鸡蛋酱进北美,样品海运测试,数据优化中。国内不急融资,2019A轮后自有资金转,工厂扩到1.2万平,全自动线,产能稳。辣酱行业四类玩家:地方老干妈川娃子凭地域,海天李锦记渠道延伸,虎邦新兴差异,新兴跨界中粮海底捞曲线布局。
酱菜融合榨菜橄榄菜分流,市场分散,难集中,B端餐饮链排他强,C端替代多。陈洪群说这是慢生意,熬时间,守食品安全,创新口味领跑。虎邦月析竞品,Z时代内容年轻化,短拌饭演示,曝光广。
![]()
十年路,虎邦从外卖存活,到多渠道抗风险,零售餐饮并重。外卖电商基本盘稳,品牌力释放在年轻人那儿,客户合作深,抓时机如红利闭环。2025年6亿营收,第二梯队主力,目标不是超老干妈,而是建心智,想到酱忆虎邦。这野心在分散市场,挑战大但实。
四个外行起步,靠凑单和服务,守盈利底线,不打价格战,差异化品牌力长跑。辣酱从佐餐变标配,食辣趋势深,中国市场潜力足,虎邦这隐形冠军,步子稳,未来可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