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波罗的海两条海底电缆突然出问题,一条连着瑞典和立陶宛,另一条是德国到芬兰的。
欧洲立马警铃大作,因为这地方本来就敏感,北溪管道爆炸的事过去没多久。
调查启动,矛头就指向一艘中国香港注册的散货船,叫逸鹏3号。它从俄罗斯的乌斯特-卢加港出发,目的地是埃及,船上装的货主要是散装货物,船员二十来人,大多是中国人。
![]()
船的航迹数据显示,它正好在电缆出事前后路过那些位置。11月19日,丹麦海军在卡特加特海峡就把船拦下来了,锚定在丹麦水域,不让走。
德国、芬兰、瑞典和立陶宛这些国家派了军舰围着监视,生怕船溜了。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直接说,这可能是个混合威胁的一部分,意思是有人故意搞破坏。
芬兰警方定性为严重破坏通信罪,启动刑事调查。瑞典也一样,检察官开始收集证据,海底用机器人勘测,发现电缆有拖拽痕迹,像锚链刮的。
![]()
逸鹏3号的锚链长度和损伤深度对得上,但没直接证据证明是故意的。船停那一个月,船员待在船上,丹麦提供补给,但不能随便下船。
11月20日,瑞典首相乌尔夫·克里斯特松公开表态,希望丹麦把船移到瑞典水域,方便调查。他强调波罗的海现在是高风险区,得查清楚。
德国和芬兰也附和,四国组了个联合小组,分享情报。
中方外交部发言人11月21日在记者会上说,船在国际水域,登船检查得按国际法来,没中国同意不行,但愿意合作保护基础设施。
船长初步接受问询,说船遇上强风,可能锚链意外掉落,但黑匣子数据不全给,得等中方点头。
12月上旬,四国要登船取证,看锚链、日志和监控。一侧锚链有磨损,海底泥沙附着,和电缆样本比对一致。
![]()
瑞典不满意初步结果,坚持要更多时间审数据,12月20日申请延长扣留。芬兰和德国也担心背后有猫腻。
船停期间,维护正常,但船员日子不好过,只能用卫星电话联系家里。欧洲议会开会讨论,呼吁加巡逻护电缆。
整个事暴露了航运和主权间的矛盾,船耽搁一个月,货延误,经济损失不小。
![]()
12月19日,中国调查组到丹麦,主导检查,四国代表当观察员。瑞典警方上船采样本,没找着爆炸物或工具。检查几小时,设备正常,无异常。
瑞典外长玛丽亚·马尔默·斯坦纳加德12月23日说,中国拒绝检察官全面登船请求,阻碍调查。瑞典想继续扣船,查个水落石出。
面对瑞典的坚持,中方回应不允许。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之后在媒体上改口,说事件可能是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就当是个误会。德国和芬兰没再纠缠,同意船走人。
![]()
12月21日,逸鹏3号起锚,继续去埃及。离开波罗的海时,丹麦海军护送一段,确保没意外
2025年1月13日,瑞典国防部长卡尔-奥斯卡·博林透露,查另一条电缆时,也发现类似痕迹,和逸鹏3号路径相关,但没故意证据。
到2025年2月,调查报告出炉,确认损伤是机械拖拽,但证明不了主观意图。四国加监控,布水下传感器。整个过程两个多月,凸显海洋法在冲突中的作用。
![]()
这事反映了欧洲对基础设施的警惕。电缆是数字经济的命脉,断了影响大。北溪管道的事让大家神经紧绷,怀疑外部势力。
逸鹏3号被盯上,因为航迹巧合,加上从俄罗斯港出发,容易联想到俄中合作。但调查没实锤,就停在怀疑阶段。
瑞典一开始强硬,要求船回水域,正式求中国合作,但中方坚持主权,主导调查,不让外方独断。
![]()
中方回应简短有力,体现了维护权益的立场。瑞典首相后来缓和语气,承认可能是误会,避免事态升级。这在国际关系中常见,大家都不想小事闹大。
波罗的海战略位置关键,北约国家多,俄罗斯影响力大。电缆损坏让欧洲加强安保,增舰艇巡逻,共享情报。
逸鹏3号事件后,四国推动国际公约修订,强化电缆保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规定,但执行靠合作。中欧间,这种事考验外交智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