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11月12日的白宫新闻发布会,把一场低调到近乎隐秘的外交互动推到了聚光灯下。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帕特尔当众承认,自己上周刚从北京秘密归来,这场10多年来FBI局长的首次访华,最终以中美达成芬太尼合作共识画上句点。几乎同一时间,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表态:“中国将帮助我们结束这场芬太尼危机”,字里行间的兴奋藏都藏不住。
这场“先秘后宣”的外交大戏,剧情反转比美剧还精彩。10月底CBS率先爆料帕特尔将访华时,外界还以为是捕风捉影;11月7日他飞抵北京闭门会谈,路透社跟进披露细节,我方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仍是“不掌握相关情况”;等到11月10日中国商务部、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管控公告,把美加墨列入易制毒化学品出口特定目录,新增13种管控物质,外界才隐约摸到脉络。如今帕特尔公开证实,中方不仅明确管控清单,还承诺对7家相关企业强化监管,这场跨越半个月的信息拉锯战才算尘埃落定。
![]()
帕特尔访华从“秘而不宣”到“高调官宣”,背后全是美方的算盘。芬太尼泛滥早已是美国社会的毒瘤,相关死亡人数连年攀升,特朗普政府把解决这个问题当成了重要政绩工程。选在这个时间点让帕特尔出马,而且是这位以对华强硬著称的FBI局长,本身就透着算计——既能靠“强硬派谈成合作”的戏码巩固选民支持,又能借执法合作的由头,给紧绷的中美关系找个突破口。更值得玩味的是关税问题,美方此前已取消10%的芬太尼相关关税,还延长了24%对等关税的暂停期,但仍攥着10%不肯松手。帕特尔在发布会上字斟句酌地强调“从源头上遏制贩毒集团”,潜台词无非是想把中方的管控措施,和剩余关税的取消挂钩。
美方的小算盘打得精,中方的回应则尽显负责任大国的章法。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管控是门技术活,既要精准锁定制毒原料,又不能影响正常化工贸易。这次中方直接将美加墨列为“高风险国家”,明确企业出口新增的13种化学品必须申请许可,甚至祭出“负刑事责任”的底线要求,管控力度可见一斑。要知道,中国本就对芬太尼类物质实行整类列管,这次针对美加墨的专项调整,完全是基于双方合作共识的精准施策,既回应了美方诉求,又守住了自身监管原则。对比之下,美方一边喊着“合作”,一边攥着关税筹码不放,格局高下立判。
![]()
所谓“重大协议”的达成,更像是中美在务实领域的一次“精准对接”,而非全面缓和的信号。帕特尔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访问唯一目的是消除芬太尼供应链”,刻意缩小议题范围,说明双方都清楚,这一领域的合作尚不足以撬动整体关系。特朗普口中的“结束危机”也多少有些夸张,芬太尼滥用的根源在美国国内——宽松的药品管理、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些都不是中方加强出口管控就能一劳永逸解决的。中方能做的是把好“出口关”,美方却需要先补好自己的“监管漏洞”,总不能把自家的问题都甩给别人。
至于剩下的10%关税会不会取消,答案恐怕要看合作的“成色”。特朗普此前已有过类似表态,暗示会以合作成效作为关税调整的依据,这倒符合他一贯的交易思维。但对中方而言,管控措施已经落地,接下来更该关注美方的实际行动——是真的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还是只想拿中方的配合当政治秀道具。毕竟,合作从来都是双向的,美方要是只想着“取”而不愿“予”,这场刚起步的芬太尼合作,恐怕很难走得远。
![]()
这场由FBI局长秘访掀起的外交波澜,最该看清的是中美关系的现实逻辑:没有所谓的“全面谈妥”,只有“问题导向”的务实互动。芬太尼合作撕开的小口,能不能成为关系缓和的契机,关键不在口号多响亮,而在双方能不能放下算计,真真切切解决问题。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还悬着,帕特尔的后续动作值得关注,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看看这场合作究竟是“破冰信号”,还是又一场政治周期里的短暂妥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