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苏德战争有多惨,咱们先看一组数据。
苏联官方给出的数字是,红军总伤亡296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这里面包括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
这还只是军队。
苏联平民的死亡数字,高达1740万。
两者加起来,总伤亡轻松突破4700万。虽然俄罗斯后来修正说总人口净损失(死亡)超过2600万,但也够吓人了。
反观德国,在东线总共才动员了1420万兵力,就把总动员3460万的苏联打成这样。
德国人凭什么能把一个体量远超自己的巨无霸,打得这么惨?
![]()
最大的“内鬼”——斯大林的致命误判
德国人能打这么顺,一半的功劳,得记在斯大林头上。
斯大林同志作为苏联的最高统帅,在战前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误判。
![]()
首先,他坚信希特勒不敢两线作战。
斯大林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德国在西边还没彻底搞定英国,怎么敢回过头来惹苏联?这不符合逻辑。
他认为,希特勒在1942年之前不可能发动进攻,苏联还有充足的时间备战。
这种蜜汁自信,让他对所有“狼来了”的警报都产生了免疫。
1941年春天,克里姆林宫几乎天天都能收到德国要进攻的情报。
最顶级的间谍,理查德·佐尔格,从日本发回了精准到“6月22日拂晓”的电报,甚至连德军集结的师级单位数量都摸清了。
![]()
瑞士的“多拉”情报小组也发来警报,说总攻将在6月22日星期天凌晨开始。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亲自提醒,说德军正在东调。
结果呢?斯大林大手一挥,全不信。
他认为这些情报,统统都是英国人的离间计,目的就是挑拨苏德关系,想让苏联替英国火中取栗。
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戈里科夫,为了迎合斯大林的心意,甚至在报告里把这些警报定性为“英国,甚至可能是德国间谍机构施放的烟幕”。
这种高层的集体“装睡”,直接导致了苏军在边境线上的彻底麻痹。
直到1941年6月21日晚上,德军的坦克都快怼脸上了,斯大林才在朱可夫等人的再三催促下,签发了那道著名的“第一号命令”。
这道命令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葩。
命令的核心思想居然是:“德军可能的袭击以挑衅行动开始”,我军的任务是“不受任何挑衅行动的影响”,以免把事情搞大。
命令要求部队隐蔽进入工事,飞机分散伪装,但“没有特别命令的情况下,不得采取任何其他措施”。
这道命令在6月21日23时45分才发出去。
等边防军区层层传达下去,很多基层部队收到命令时,已经是6月22日凌晨。
![]()
几个小时后,德国人来了。
但前线指挥官手里攥着的,是一封“不准还击”的命令。
这仗还怎么打?
斯大林甚至在战争爆发初期,还天真地认为这是德军前线将领的“个人挑衅”,一度拒绝下令全面反击。
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致命误判,让德军的突袭取得了最完美的战术突然性。
![]()
练废了的“肌肉”——苏军的战略错位与大清洗后遗症
如果说斯大林的误判是“大脑短路”,那苏军的战前部署就是“手脚不协调”。
第一个大错,是战略重心摆错了地方。
斯大林和苏军总参谋部在战前制定作战计划时,死活认定德军的主攻方向必然是南线,也就是乌克兰。
为啥?
因为斯大林从“经济决定论”出发,认为希特勒发动战争,图的就是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炭和高加索的石油。
所以,苏军把最精锐的部队、最多的兵力(58个师)全都堆在了西南方向的基辅特别军区。
这操作,希特勒本人确实也这么想过。
![]()
但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那帮将领们不傻。他们从纯军事角度出发,力排众议,把真正的主攻方向定在了中路。
这就是“巴巴罗萨计划”的精髓:集中最精锐的中央集团军群(54个师,包括9个坦克师),走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线,直插莫斯科。
这就好比你预判对手要打你的肚子(南线),于是你把所有护甲都堆在肚子上。
结果人家(中路)上来一记重拳,直接砸在了你的脸上。
第二个大错,是苏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压根就没“防守”这个选项。
从1938年到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搞了四份作战计划。核心主旨就四个字:“进攻制胜”。
![]()
在1940年12月的高级军事会议上,所有报告都在研究怎么“组织和实施进攻战役”。铁木辛哥的总结发言,强调的是如何突破“曼纳林防线”。
苏军的理论,是基于“大纵深战役”,一旦开战,就要“将战斗行动转移到敌人领土上”。
最后一份“5月计划”,甚至狂妄到提出要对德军搞“抢先打击”。
这种“进攻PTSD”导致苏军的战略防御准备严重不足。
边境部队的部署,是为了掩护主力集结然后转入反攻,而不是为了纵深防御。
当德军的“闪电战”真的劈过来时,苏军根本没有预案,全线崩盘。
第三个,也是最根本的病根,就是1937年的“大清洗”。
这场运动对苏军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全国超过200多万人被捕。军队里,超过3.5万名军人被牵连,其中大约1.5万名军官被处决。
这是什么概念?
5个元帅干掉了3个。
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全部被杀。
186个师长干掉了154个。
![]()
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真正懂现代战争(比如“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精英,被一扫而空。
活下来接任的,要么是像伏罗希洛夫、布琼尼这样缺乏远见的“内战元帅”,要么就是像巴甫洛夫(西方面军司令)这样被火速提拔、缺乏历练的新人。
1941年开战时,苏军75%的军官,在现任岗位上待了不足一年。
一支大脑(斯大林)在梦游、中枢(高层)判错方向、神经末梢(指挥官)刚换完的军队,怎么可能打得过德国?
“闪电战”对“大纵深”——德国的降维打击
苏联这边的漏洞,被德国人抓得死死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半,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启动。
德国人集结了500万兵力(一说550万,另有数据指德军305万,仆从国90万),兵分北方、中央、南方三路,配合4980架飞机和4300辆坦克,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突袭。
这就是“闪电战”的巅峰之作。
![]()
德国人的战术素养、步坦协同和空地配合能力,在横扫波兰和西欧后,已经练到了炉火纯青。
反观苏军,完全是被打懵了。
开战第一天,苏联空军1200架飞机被摧毁,其中800架还没来得及起飞,就报销在了机场上。
德军在18天之内,就向苏联纵深推进了600公里。
苏军的“大纵深”理论,在纸面上很先进,但现实是骨感的。
苏军的坦克数量(11000辆)其实远超德军(3612辆),而且T-34和KV-1坦克的性能,在当时是碾压德军任何坦克的。
但问题是,后勤和训练跟不上。
很多新组建的机械化军,装备严重缺额。坦克是有了,但运输车辆、维修零件、弹药补给统统没有。
更夸张的是,很多T-34坦克的乘员,在开战前只接受了3到5个小时的驾驶培训。
大部分苏联坦克没有配备电台,只能靠旗语指挥,一打起来就是一盘散沙。而德军坦克车组(5人)分工明确,车长专职指挥。
于是,战场上出现了魔幻的一幕:性能先进的T-34,被德军用战术和协同轻松“吊打”。
![]()
苏军高层(斯大林)在开战初期的指挥也是一塌糊涂。
6月22日当晚,最高统帅部发布的“第三号命令”,居然还在要求前线部队“发动强大反击”、“围歼敌军”,并“越过国境线”。
此时的前线已经彻底崩溃。
这种脱离实际的“进攻”命令,导致苏军把仅存的预备队(机械化军)零敲碎打地投入反击,结果全部“送了人头”。
德国人则利用苏军的指挥混乱和战略错位(重兵在南),在中路打出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
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突出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冯·博克指挥)用两个装甲集群(古德里安和霍特)玩了一个双钳攻势,直接把苏军西方面军的主力(巴甫洛夫大将指挥)给包了饺子。
近33万苏军被俘。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则被斯大林枪毙了。
接着是在南线。虽然苏军在南线(基辅军区)兵力最强,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解决完明斯克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突然掉头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又包了一个更大的饺子。
斯大林再次犯错,他拒绝了朱可夫等人“撤退基辅,保存有生力量”的建议,强令部队死守。
结果,基辅战役,苏军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66万余人被歼灭。
希特勒称之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开战仅仅三个月,苏军的第一战略梯队几乎被打光,德军的“三个月灭亡苏联”,差一点就成了现实。
![]()
参考资料:
苏德战争.百科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原因新探——基于苏军总参谋部1938—1941年制订的四份作战计划.知网.2024-08-01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原因研究.知网.2023
【老文新修】苏德双方战时官方统计数据中的东线战场部分的不可恢复性损失对比(最终版).敲开地狱之门GWWN.2025-07-23
成败得失之间: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的应对举措及其经验教训.知网.2023-06-14
试论八十八旅与中苏朝三角关系.近代史研究.2015
资料:苏联卫国战争.俄罗斯国情网.2010-05-0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