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步入深水区,中国企业的破局点何在?从集装箱制造的源头减碳,到海工装备的绿色转型,再到零碳燃料的前瞻布局,中集集团以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减碳增效,源于远见、成于行动、终于定力。
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必答题。
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3060”双碳目标,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落实这一宏伟目标,“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需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政策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而转型落地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尤其是企业的积极行动。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主体,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践成效,直接决定着转型的深度与广度。
以中集集团为例,该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产业脉络,依托多年积累的制造经验与技术优势,不仅实现了自身运营的低碳转型,更通过产业链协同降碳、绿色产品供给、行业标准引领等多元实践,持续为社会、行业及客户创造可量化的绿色价值,展现了企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关键践行者的时代担当。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积极响应。以交通银行为例,该行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战略,通过专项信贷政策与产品创新,持续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为企业绿色转型注入金融“活水”。
![]()
绿色制造的“中集样本”
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消耗量大幅增加,工业污染与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加剧,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发展不可回避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企业也普遍面临发展与转型的难题。众所周知,企业必须追求盈利,而环境保护措施在短期内往往会影响企业利润,这使得不少企业在绿色转型面前踌躇不前。
此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度的辩证智慧,突破了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式,指出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协同共进。
作为全球物流与能源装备行业的领先企业,中集集团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将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入企业战略与产业布局之中,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动态平衡。
具体来看,在集装箱制造核心业务中,中集集团主动推进水性漆替代油性漆的技术升级。尽管短期内增加成本,但此举显著降低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从源头减少了对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此外,集装箱地板作为承载货物的关键部件,2000年前,行业普遍采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克隆木作为地板原料,不仅严重破坏热带雨林资源,其长周期、高波动性的供应模式也难以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关键课题,中集集团以速生竹材替代热带雨林克隆木,不仅大幅降低森林砍伐,助力全球碳减排,还将产业链转移至国内,推动湖南、安徽等竹产区脱贫致富,如湖南中集建设扶贫车间,年吸纳就业2000余人,成为精准扶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除集装箱业务外,中集在能源化工装备领域也积极推进绿色转型。例如“气化西江”项目中,中集集团针对传统水泥船粉尘污染大、运输效率低的问题,整合内部资源推出LNG动力水泥罐船,实现硫氧化物100%减排、氮氧化物减排85%至90%,并配套建设加注站、保障气源、提供融资服务,推动内河运输向清洁化转型,兼顾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转型也为中集带来了实质性的金融支持。2024年,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与香港分行共同参与中集集团一笔总额50亿港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该贷款将利率与中集的ESG绩效直接挂钩。这不仅是分行层面的业务突破,也体现了交通银行总行对绿色金融的顶层推动与资源倾斜。
随着中集持续推进高效设备引进、光伏发电系统建设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其2024年单位产值污水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成功触发贷款利率下调1个基点,形成“环保绩效提升-融资成本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良性循环。
![]()
海工装备“向绿而行”
作为国内领先的海洋工程设备提供者及海洋平台建设者,中集集团近年来围绕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风场资源开发、运输安装及运维服务等核心领域,加速布局落子。
从外部环境看,传统海工行业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较深,周期性低迷特征明显。2021年,全球海工行业仍处于下行通道,传统油气平台需求持续萎缩,企业亟需摆脱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探寻新的增长曲线。
从政策与产业趋势来看,国家“碳中和”战略持续深入推进,海上风电凭借“不占用地面资源、风速更稳定、开发空间更广”的独特优势,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方向;与此同时,浮式光伏、海洋牧场等新兴领域也逐步释放市场潜力。
随着转型的深入,中集集团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在海上风电装备领域,中集来福士打造的“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船,具备100%自主知识产权,不仅在安装效率与窗口期上优于同类船型,更在碳排放与运营成本上实现优化,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建设的关键装备。
2025年10月,中集来福士为比利时DEME建造的Norse Wind号风电安装船如期交付。该船是全球首艘采用全直流供电设计的风电安装船,全长146米,最大排水量5.6万吨,可在欧洲北海8级风浪、零下15℃低温的恶劣海况下稳定作业,兼容15兆瓦与20兆瓦级主流风机,碳排放量仅为传统交流供电船舶的30%,单兆瓦碳排放降幅超70%。
不过,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以中集来福士承接荷兰VanOord公司的海上风电安装船“BOREAS”项目为例,按行业惯例及合同要求,需先开立预付款保函,船东才会支付阶段性款项。
面对“涉外期限敞口预付款保函”这一复杂业务,交通银行深圳分行迅速组建专项攻坚团队,与中集来福士一同研究,创新采用“占用集团额度、区分指示方与申请人”的模式,依据国际规则,高效完成保函开立,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关键金融支持。
截至目前,深圳分行已累计为中集来福士开立三艘风电安装船预付款保函,总金额超过38亿元,三艘均已成功交付,奔赴欧洲风场,展现出中集来福士在国际清洁能源装备市场上的竞争力。
![]()
破局“零碳”航运
在全球航运业加速推进脱碳进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班轮公司开始将绿色燃料纳入未来船用燃料的战略考量。
作为行业领军者,马士基早在2018年12月就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进一步倡议在2030年前将碳中和船舶投入商业运营,呼吁全行业共同推进脱碳进程。
然而,目前行业在绿色燃料技术路径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甲醇、氨、氢等多种清洁能源路线并行发展,竞争格局日益复杂。
其中,绿色甲醇凭借较高的技术成熟度与基础设施兼容性,受到广泛关注。据了解,该燃料可通过生物质气化合成,实现全生命周期近零碳排放,尤其适合航程长、能耗高的远洋航运。
2021年7月,马士基宣布订造全球首批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标志着其甲醇脱碳路径从战略走向实践。此后,马士基持续加大该类船舶的建造投入。
中集集团敏锐把握这一趋势,于2022年成为马士基的绿色甲醇战略合作伙伴,意味着其已通过国际最严苛标准的检验。
在产能布局方面,中集集团位于广东湛江的绿色甲醇工厂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投产,首期产能为5万吨/每年。二期项目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25万吨,逐步释放规模化供给潜力。
除燃料生产外,中集集团还积极布局储运与加注装备环节。旗下公司研发的甲醇燃料供给系统已获得DNV颁发的AIP认证,被视为绿色甲醇船舶的“心脏”级装备。
面对这一优质投资项目,交通银行深圳分行迅速组建专业团队,系统研究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及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标准,深入分析全球绿色甲醇供需格局与航运脱碳进程。
凭借扎实的尽职调查与高效的内部协同,该分行在收到项目资料后一个月内即完成全部风险评估与审批流程,批复4亿元专项额度,全力支持中集集团绿色甲醇项目的建设与推广。
总的来看,从中集集团的绿色实践中不难发现,低碳转型并非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驱动创新、重塑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中集集团以一次次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证明了绿色发展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执行、可量化、可复制的现实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系统性绿色金融支持,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金融通道。
展望未来,随着绿色制造的持续深化、清洁能源装备的广泛应用、零碳航运生态的逐步完善,中集集团将继续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的脱碳转型注入中国力量,助力“3060”双碳目标从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丨陈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