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十余年前,高层电梯住宅还是都市生活品质的象征,是中产阶层梦寐以求的理想居所,更是社会地位与财富积累的直观体现。
无数家庭甘愿耗尽多年积蓄,甚至背负长达三十年的贷款压力,只为拥有一套矗立于城市天际线之上的高楼层住房,享受俯视众生般的视野与荣耀感。
然而时过境迁,昔日一房难求的高层电梯楼盘,如今却频频遭遇价格大幅回调、库存积压严重、交易周期拉长的窘境。
当年曹德旺关于“房子不过是钢筋水泥堆砌”的直言,在当时被公众视为门外汉的偏激言论而遭到嘲讽,如今却被现实一次次验证其前瞻性。
![]()
身份的加持
在城镇化进程迅猛推进的年代里,城市中摩天楼宇如春笋般接连拔起,二三十层以上的带电梯住宅成为开发商主推的核心产品。
对彼时的中产家庭而言,入住高层电梯小区不仅是一次居住空间的升级,更意味着完成了一次社会身份的跃迁。
这类住宅自带“高端社区”标签,开阔的空中视野将城市繁华尽收眼底,远离地面尘嚣也让生活环境显得更为宁静优雅。
尤为关键的是,在房地产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拥有一套高层电梯房,等同于持有一项保值增值潜力巨大的资产配置。
![]()
大众普遍相信,高层电梯住宅设计更具现代感,配套体系更加健全,无论自住体验还是资产储备,都是最优解。
这种共识催生了强烈的“面子消费”心理——朋友聚餐谈及住所,若能说出自己住在二十几楼,往往能赢得一片赞叹。
家中来客登门,乘高速电梯直达家门口,主人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感。
![]()
在许多人眼中,高层电梯住宅就是成功的代名词,是个人成就最直接的社会映射。
为了这份象征意义,不少家庭不惜倾其所有,甚至提前透支未来数十年的可支配收入,也要在核心城区购置一套高层住宅。
就在市场对高层住宅趋之若鹜、全民沉浸于“买房即升值”的集体幻觉之中时,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
逆耳的忠言
早在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曹德旺便公开表示:“房屋本质上只是钢筋混凝土的组合体,迟早会贬值到几乎无人接手的地步。手中有多余房产的人应尽早出售,否则将来既卖不掉也租不出去。”
这番话当时引发广泛争议,毕竟彼时楼市正处于鼎盛时期,房价节节攀升,鲜有人相信房产会面临大幅缩水。
到了2020年的行业论坛上,他再次强调这一观点。
他指出,住房的本质属性是居住功能,一旦脱离实际需求而被资本过度炒作,终将迎来价值回归。
![]()
他特别警示,那些动辄二三十层的高层电梯公寓,未来极有可能演变为长期聚集低收入群体的“永久性贫民区”,并建议拥有多套房产者尽快处置。
这些言论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地产界的权威人士纷纷质疑,认为一位制造业企业家无权定义房地产走向。
普通购房者也多将其解读为危言耸听,觉得他并不理解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逻辑。
在大众认知中,高层住宅视野开阔、采光良好,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怎可能沦为“贫民窟”?
![]()
但曹德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房子的根本用途在于居住,任何脱离使用价值的价格膨胀,最终都将回归理性轨道。
他早已预见高层建筑在未来维护中可能暴露出的种种难题,也判断出市场供需结构必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只是在全民炒房的狂热情绪下,这些清醒的声音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
现实的重击
然而几年之后,曹德旺的预言正逐一显现为残酷现实。
曾经炙手可热的高层电梯住宅,如今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这背后,是由多重结构性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进入2025年,全国多地高层住宅项目销售遇阻已成常态。
![]()
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及强二线城市,高层楼盘去化缓慢,部分项目开盘超过20个月,销售比例仍低于六成。
二手房市场形势更为严峻,高层住宅成交量显著下滑,大量房源挂牌半年以上仍无成交记录,挂牌价相较峰值普遍回落超30%。
一些2018年后建成的次新房,累计跌幅已达36.5%,资产缩水程度触目惊心。
即便在同一区域,高层住宅单价较低层住宅低出15%至20%,依然难以激发买家兴趣。
![]()
造成这一局面的首要原因,是公摊面积带来的隐性支出问题。高层电梯房的公摊率普遍处于25%至30%区间,个别项目甚至更高。
购买一套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的房子,实际可用面积往往仅有70至75平方米,相当于购房者额外支付十几万乃至数十万元用于购买公共区域。
电梯设备的老化与维修难题,也成为困扰高层住户的一大痛点。
根据住建部统计,我国现有约26万栋20层及以上住宅楼,其中楼龄超过15年的占比高达42%。
![]()
全国范围内,已有28%的电梯服役年限突破15年,故障频率逐年上升。更换或大修电梯成本高昂,且常因业主意见分歧、资金筹措困难而搁置。
许多老旧小区专项维修基金余额不足,审批流程复杂,平均使用率仅为8.2%,根本无法支撑动辄数百万元的电梯整体更新工程。
安全风险的加剧,进一步削弱了购房者的信心。
一旦发生火灾或地震等突发事件,高层建筑中的电梯必须立即停运,居民只能依靠楼梯疏散,这对老人和儿童构成极大挑战。
![]()
更严峻的是,常规消防云梯救援高度有限,通常只能抵达15层左右,20层以上基本无法实施有效施救。
当火势通过电梯井、通风管道迅速形成“烟囱效应”,蔓延速度呈几何级增长,人员伤亡概率急剧上升。
此外,部分高层小区为增加容积率而压缩楼间距,导致中间楼层长期处于阴影区,日照严重不足,影响居住健康。
拆迁改造的不可行性,更让高层住宅的前景蒙上阴影。
![]()
一栋二三十层的住宅楼往往容纳上千户居民,整体拆迁预算轻易破亿,协调如此庞大的业主群体达成一致极为困难。
相较之下,低层老旧小区住户数量少、补偿标准易协商、改造成本低,更容易推进更新计划。
许多楼龄超20年的高层小区已出现外墙剥落、管线锈蚀等问题,却因修缮费用过高而被迫放任不管,旧改遥遥无期。
![]()
市场供需关系的根本逆转,也在加速高层住宅的边缘化。
随着房地产从投资主导转向居住导向,消费者偏好逐渐向低密度、高品质住宅转移。
调研数据显示,高层住宅的整体居住满意度评分仅为68分,远低于多层住宅的82分和洋房产品的87分。
![]()
在同等价格条件下,购房者更倾向选择得房率高、维护简便、舒适度更强的小高层或多层洋房,致使高层住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
结语
未来的城市发展路径,必然告别盲目追求建筑高度的粗放模式,转向注重生态可持续性与人居环境质量的新阶段。
从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限制新建住宅高度、收紧高层项目审批即可看出,低密度、低能耗、智能化的新型住宅形态将成为主流趋势。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住房回归居住本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购房者也将愈发理性,不再为虚幻的身份符号支付溢价。
唯有真正契合人居需求、兼顾长期运维成本的住宅产品,才能穿越周期,在时间洪流中屹立不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