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韩国网友在某个国际知名论坛上发帖,语气激动地质问:“中国人为什么在铁证面前,还死不承认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
其中一条高赞评论调侃道:“山东人到底往白菜里加了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韩国产生了这么大的误会?
![]()
这种戏谑的回应,折射出国际网友对韩国此类主张的普遍态度——不是愤怒,而是哭笑不得。
其实,这场争议的种子早在2024年2月初就播下了。
当时,韩国一档电视节目邀请了一位作家发表观点,他信誓旦旦地声称汉字是韩国人的祖先发明的。
![]()
他的依据听起来有点绕:最早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而殷商是由东夷族建立的;现在的东夷族后裔,只剩下韩国人和日本人。
所以,按这个逻辑,韩国人自然就是汉字的发明者。
这个论点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炸锅。
![]()
中国网友纷纷吐槽,说这就像“硬把邻居家的祖传宝贝说成自己的,还拿出张模糊的老照片当证据”。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作家忽略了历史学界的共识,东夷族是古代中国东部的一个族群,其分布范围远不止朝鲜半岛,而且现代民族概念与古代族群不能简单划等号。
这种“跳跃式”推理,可能意味着韩国部分人士急于寻找文化源头,却忽略了基本的历史脉络。
![]()
时隔一年,到2025年初,类似的质疑声又在网络上复活。
这次,韩国网友搬出了所谓的“铁证”:他们声称,自家古籍中大量使用汉字,这就是汉字源于韩国的明证。
这个逻辑遭到中国网友的无情嘲讽,有人神回复:“这跟把我家的族谱和《七龙珠》漫画搞混了有什么区别?古籍里有汉字,只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不代表你们发明了它。”
![]()
事实上,这些被当作“宝贝”的古籍,很多只是普通的历史文献,甚至有些是几十年前的印刷品,论证价值几乎为零。
不排除部分韩国网友出于爱国热情,过度解读了这些材料,但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考据,而不是想当然的联想。
深入分析,为什么韩国会频频抛出这样的主张?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文化焦虑。
![]()
从历史上看,朝鲜半岛长期受中华文化浸润,汉字曾是官方文字,直到近代才逐渐减少使用。但今天,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仍然需要用汉字来区分同音字,这就像文化基因里无法抹去的印记。
一方面,韩国在二战后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民族自豪感飙升;另一方面,文化上又难以摆脱“附庸”的阴影。这种矛盾心理,可能驱使他们通过夸大历史叙事来弥补心理落差。
比如,1994年出现的书籍《大朝鲜帝国史》,就声称朝鲜民族有八千多年历史,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甚至唤醒了黄河文明。
![]()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式的叙事,连韩国本土学者都直摇头。
但它却被改编成军校教材,说明这种思潮有一定市场。汉字起源争议,不过是这种宏大叙事的一个缩影。
从数据看,韩国泡菜消费量中仍有99%依赖从中国山东进口,这凸显了两国文化的深度捆绑。但文化影响是双向的,韩国却单方面将“受影响”扭曲为“发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
国际网友的嘲讽,如“宇宙第一大国”的绰号,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这种“文化碰瓷”的自然反应。
汉字起源争议只是韩国文化争议大戏中的一幕。
如果把镜头拉远,会发现这是一部连续剧,涉及历史、建筑、节日乃至日常生活。
先说历史领域,那些“魔改”历史的操作,早就不新鲜了。
![]()
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大朝鲜帝国史》,书中宣称朝鲜民族历史超过八千年,甚至说韩国人是中国人的祖先。
这种天马行空的说法,连基本史料都懒得引用,面对质疑时,作者竟解释“高句丽自己把史书烧了”,所以没证据。
更离谱的是,韩国古装剧《帝王的黎明》里,出现高句丽将领一箭射瞎唐太宗李世民的情节,这完全违背了史实。
![]()
李世民的眼睛问题,历史记载是因病所致,而非战场受伤。
这种影视改编,可能意在提升民族英雄形象,却扭曲了历史真相,反而让国际观众看笑话。
建筑领域的“撞脸”事件,更是频繁上演。
韩国仁川曾规划一座新地标“奥库鲁斯塔”,图纸一公布,中国网友就惊呼:这不是广州“小蛮腰”的缩小版吗?广州塔高600米,而仁川这个只有140米,被调侃为“开了微缩滤镜”。
![]()
韩国设计师坚称灵感来自八尾岛灯塔,但对比照片,相似度高达八成。不排除这是设计上的巧合,但一连串的“巧合”就值得玩味了。
类似地,韩国港区的K-ube文化馆,其LED巨幕上的广告内容,与重庆观音桥的广告几乎像素级同步;韩方回应“买了版权”,但仍引发网友联想:是不是抄袭成瘾?
就连2030年世博会园区方案中,也有建筑被指神似北京“鸟巢”体育场。
![]()
这些事件堆在一起,像一场无声的文化拉锯战——韩国试图通过现代化建筑展示实力,却总被贴上“山寨”标签。
文化抄袭的争议,更是触动了中国人的神经。
韩国将中国端午节包装成“端午祭”申遗,故意混淆“习俗”与“祭奠”的概念,回避源头问题。
![]()
平昌冬奥会上,韩国展示了青龙、白虎图腾,以及活字印刷、古琴等元素,当作自家文化输出。
中医被改称“韩医”,中国结变成了“韩国结”,甚至有人鼓吹孔子是韩国人。
这些操作,表面是文化自信,实则可能暴露了不自信——因为真正强大的文化,不需要靠“盗用”来证明自己。
![]()
哪怕是韩国人最爱吃的泡菜,其历史源头可追溯到中国三国时期,而今天,其消费几乎完全依赖中国进口。韩服的发展,深受唐朝和明朝汉服影响,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但韩国部分舆论却试图切断这些联系,结果呢?国际网友的评论一边倒,称这种行为是“小偷式文化掠夺”。
这种嘲讽,不是针对韩国文化本身,而是针对那种“掩耳盗铃”的态度。
![]()
为什么韩国会陷入这种循环?深层原因可能在于战后身份重构的挣扎。
经济成功让韩国渴望文化“独立”,但历史包袱又让他们难以割舍中华元素。于是,通过申遗、影视改编等方式,试图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
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而真正的文化认同,需要时间沉淀,而非强行篡改。
![]()
韩国在快速现代化中,可能急于摆脱历史附庸的地位,于是通过夸大叙事和“拿来主义”来填补心理空缺。但文化不是商品,无法用“山寨”来兑换正统;历史也不是橡皮泥,可以随意捏造。
这些操作,反而让韩国在国际上收获了“历史发明家”的尴尬绰号,说明硬拗的人设终会崩塌。
观察者网:“造此是建業人也”,韩国王陵墓砖上的7个中国汉字亮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