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首次推出历代扇面书画名品展,梳理扇面书画发展脉络
“至扇至美”,小中见大看书画
“器以载道”,中国扇面书画已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上海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扇面书画作品,从北宋纨扇书画至现代折扇书画,时间跨度近千年。基于馆藏扇面书画精品,上海博物馆今起推出“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扇面书画名品展”,遴选100件/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名家代表作,系统梳理中国扇面书画艺术的千年发展脉络。
存世最早书法纨扇页
扇面书画艺术历经唐宋的兴起与鼎盛、元代的式微、明代的复兴及清代的繁荣,至近现代融汇中西,形成一部微缩的中国书画史。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主任李兰介绍,此次展览可以说是上海博物馆第一次,也是国内首次以呈现中国扇面书画发展脉络为理念的展览。展览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突出扇面“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约半数展品为首次亮相。
纨扇书画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宋徽宗赵佶就亲自创作纨扇书画,在他的带动下,翰林书画院的画师们也加入其中。展览中一幅宋徽宗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书法纨扇页,上面写着“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不仅诗意唯美,书法布局也疏密得当,行笔圆转流畅,笔法浑厚凝重,兼具唐代草书的纵逸和宋代文人的雅致,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李兰介绍,宋徽宗存世草书仅两件,除这件纨扇页,还有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千字文。
元代以后纨扇书画式微,折扇兴起,吴门书画家热衷于折扇书画创作,引领扇面书画艺术的第二次繁荣发展。展览中能看到谢缙《汀树钓船图》折扇页、沈周《疏树小桥图》扇页、文徵明《楷书赤壁赋》扇页、唐寅《行书花下酌酒歌》扇页、祝允明《草书秋日闲居诗》扇页、仇英《海棠山鸟图》扇页等。
由于扇面凹凸不平,需要书画家更好的技巧把控。不过,清代的王芑孙已经解决了这一难题,展览中能读到他的一段《扇弓铭》,介绍如何让扇面平整的方法。清代扇面书画艺术创作形成繁荣发展的艺术景象,在展览中,观众能看到王原祁《青山白云图》扇页、王原祁《仿倪瓒山水图》及缪彤《行书》成扇、石涛《竹石梅花图》扇页、顾炎武《楷书恭祝子翁诗》扇页、卞玉京《兰石图》扇页等展品。
宋元展品分上下半场
展览汇聚众多扇面精品,展陈空间设计也富有传统之美。比如宋元展区融入宋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两侧分布展柜,上方悬挂的装置灵感取自宋徽宗的《瑞鹤图》,两侧墙壁上印了《清明上河图》,能看到当时百姓手摇扇子的形象。展览还融入明清园林及文人书斋的美学理念,通过由大到小、由外及内的空间序列,形成连贯的观展流线。辅线展品以立轴、手卷等形式,呈现绘画中的扇文化内涵。主、辅展线在空间中穿插呼应,实现内景与外景的巧妙联动。
由于宋元绢本极为脆弱,为最大限度保护文物,部分展品将分为上、下半场展出。其中,上半场展期为2025年11月14日至2026年1月4日,将展出宋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宋林椿《梅竹寒禽图》扇页、宋马麟《楼台夜月图》扇页,以及宋佚名《花坞醉归图》扇页、宋佚名《荷塘鹡鸰图》扇页、宋佚名《虞美人图》扇页、元盛懋《秋江垂钓图》扇页、元佚名《雪霁图》扇页。
下半场展期为2026年1月6日至2026年2月22日,将展出宋马麟《郊原曳杖图》扇页、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扇页,以及宋佚名《溪山风雨图》扇页、宋佚名《猿鹭图》扇页、宋佚名《蜀葵图》扇页、宋佚名《溪桥归骑图》扇页、元盛懋《雪溪卖鱼图》扇页、元佚名《山殿赏春图》扇页。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钟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