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平台,一直在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尤其在建筑装饰行业这种与民生基建紧密相连的领域。奇信股份的案例虽暴露了个别环节的漏洞,却也凸显了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
![]()
从2015年上市算起,这家公司表面上展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实际却通过持续财务调整维持虚假繁荣。这种现象在行业中并非孤例,但其规模和持续时间之长,值得深入剖析,以期为类似企业提供镜鉴。
建筑装饰企业上市的浪潮,本源于行业整体向规模化转型的需求。
早在2010年代初,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公共建筑和商业地产项目激增,带动幕墙工程、室内装修等细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奇信股份的前身深圳市奇信建设集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1995年起步,初期专注深圳本地订单,通过承揽办公楼和酒店装饰项目积累经验。
![]()
到2012年,公司营收已达数亿元,表面上看似稳健,但实际盈利能力已现疲态。这与同期许多建筑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跃升形成对比,后者多投资BIM数字化设计工具,提升工程精度20%以上,而奇信更多依赖传统施工模式,成本控制空间有限。
为冲击IPO,叶家豪主导的团队从2012年起启动数据优化策略。具体而言,他们通过签订辅助协议放大工程合同规模,例如将实际5000万元的项目虚构为8000万元,同时在成本端少计材料和人工支出。
这种手法并非简单数字篡改,而是构建完整交易链条,包括伪造下游分包结算记录,以匹配上游收入确认。
![]()
累计到2015年中期,此类调整导致多报收益10.26亿元。这在当时审核环境下并非无迹可寻,但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现场核查覆盖率不足30%,加上公司提供支撑性文件,顺利通过了深交所的问询环节
2015年12月,奇信股份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证券代码002781。首月股价连续13个涨停,最高达65元,市值瞬间逾百亿元。
这种暴涨得益于市场对建筑板块的乐观预期,当时基建投资占GDP比重高达8%,投资者视奇信为高增长标的。
![]()
挂牌后公司未将募集资金用于核心产能扩张,而是延续前期做法。2015至2019年,通过类似虚假合同和成本压缩,又多报收益17.84亿元,总虚增额达2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持续操作需每年维护,例如更新伪造发票和银行流水,以应对年度审计。实际业务从2012年起即转为赤字,若无干预,早该触发连续亏损退市机制。
叶家豪的资金转移过程,堪称八年造假的直接受益链条。
从上市首年,他便启动股权减持计划。2016年,向关联企业转让5%股份,获利约3亿元;2018年,通过大宗交易出让10%股权,套现7亿元;其余通过借款和分红形式累计抽取10.2亿元,总额达20.2亿元。
![]()
与正常创始人通过股权激励绑定公司长远利益不同,叶家豪的路径更侧重个人财富转移,例如部分资金流向海外置业。这种渐进式“蚂蚁搬家”确保了平稳离场,到2019年底,控制权已实质移交,公司实际净资产近零。
2020年下半年,江西新余市投资控股集团(新余投控)以近11亿元收购多数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
新余投控作为地方平台,参与并购本意是为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推动建筑资源向中西部倾斜。入主后真相迅速浮出:虚假合同无法兑现,2020年财报首现亏损5.1亿元,收入下滑40%。
![]()
为稳住局面,新余投控追加13亿元贷款,分批用于偿债和运营,总投入达24亿元。这些资金多填补历史窟窿,如拖欠供应商款项5亿元和税费1亿元,却因无新项目落地,回收率不足5%。
国资接盘的细节,揭示了尽调环节的潜在风险。新余投控的收购溢价率约20%,基于高估净资产计算,但忽略了实地验证,例如未深入核查应收账款真实性,后者占总资产70%以上。
相比其他国资重组案,如某钢铁企业注入后三年扭亏为盈,奇信的失败在于基础薄弱,无技术壁垒支撑。
2021年,公司亏损扩大至17.48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再亏1.69亿元,三年内抹平了八年虚增的26.3亿元利润。这种断崖式下滑,不仅源于造假暴露,还暴露了运营模式的脆弱性:依赖关联交易循环,而非市场化竞争。
![]()
2022年3月,证监会立案调查叶家豪涉嫌信息披露违规。2023年1月,正式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四月下发告知书,对奇信股份罚款5000万元,叶家豪罚14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其子叶洪孝等高管罚100至700万元,禁入5至10年。
中介机构如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被没收367万元收入并罚2339万元,暂停业务半年。同年7月,公司强制退市,交易终止。
退市后,新余投控启动法律追偿。2021年11月,起诉叶家豪家族,要求赔偿比例资金;2023年3月,又追讨4.91亿元欠款。
2024年,法院追加对叶家豪的限制高消费令,冻结其资产,限制出行。2025年上半年,一审开庭审理中,涉及侵占资金超8亿元,叶家豪关联企业进入清盘程序。
![]()
截至目前,回收仅3000万元,剩余损失基本确认无法全额挽回。股民虚假陈述诉讼部分进入二审,针对保荐方国投证券索赔,但前景不明朗。
最终,这一案例的内涵在于韧性与前行。八年造假的崩塌,非市场失败,而是矫正机制的胜利。创始人离场后的烂摊子,通过国资重组和法律途径逐步消化,虽24亿元难全回收,却换来更健全的规则体系。
展望未来,建筑装饰领域将以真实业绩驱动,更多企业通过创新如智能幕墙,贡献基建力量。资本市场由此更稳健,守护每份投资的正当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