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陈桥驿的清晨薄雾中,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
一段时间后,赵匡胤宴请当初给他披上龙袍的兄弟们,喝得正高兴的时候,老赵突然问:“若他日有人也给你们披上龙袍,你们会怎么做?”
众人愕然。
这一幕,像极了人性的一面镜子——我们总是能看清别人的套路,却常常踩进自己的陷阱。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或许早已看透:历史会变,舞台会换,但人性的这些坑,千年来从未改变。
![]()
01 贪欲陷阱:总以为“再多一点”就安全了
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攻下洛阳后,本可稳守中原,却非要西进长安。
谋士劝他:“得洛阳足矣。”
史思明答:“不得长安,终是贼。”
结果他在陕州被儿子所杀,死前喃喃:“若止于洛阳...”
司马光一针见血:“利令智昏,贪心不足蛇吞象。”
这像极了我们某些人“再加班一年就辞职”、“再赚一千万就退休”。
贪欲的可怕在于,它让人把手段当目的,永远活在“等...就...”的幻觉里。
02 猜忌陷阱:把盟友逼成敌人
赤壁之战前,曹操帐下谋士如云。
却因猜忌,杀孔融、逐徐庶、疑贾诩。
司马光叹:“操之多疑,虽云天性,实失天下士人之心。”
最讽刺的是,他唯一全信任的蒋干,反而帮了倒忙。
猜忌就像慢性毒药——先毒死信任,再毒死关系,最后毒死自己。
![]()
03 虚荣陷阱:被掌声绑架的人生
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
后期却沉迷“千古一帝”的虚名,整天忙着封禅泰山、接受万国来朝。
李林甫摸准这点,专挑祥瑞上报,把危机全说成“盛世征兆”。
等安禄山起兵,玄宗才惊觉:“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言实情?”
司马光点评:“人主一旦好名,则诤臣远而谄臣至。”
多你我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样!虚荣陷阱更是无处不在。
多少人为了朋友圈的点赞,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标本”?
某网红坦言:“最累的时候,是p图两小时发一张'素颜照'。”
04 侥幸陷阱:总以为“这次会不一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金人。
他以为这样就能永绝后患,结果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司马光冷笑:“恃险不如恃德,靠兵器防民,不如靠仁政安民。”
侥幸心理的本质,是拒绝承认规律——总觉得自己会是例外。
就像明知股市有风险,还是相信“这次不一样”;明知熬夜伤身,总说“就这一次”。
某资深股民总结得好:“我交了七位数学费,才明白一个道理——规律可能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
05 从众陷阱:清醒者反而成了异类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满朝文武皆知奸佞当道,却无一人敢出头。为何?
司马光揭露真相:“非不知也,是不敢为天下先耳。”
直到曹操带头起兵,大家才纷纷“恍然大悟”般跟上。
从众的人性陷阱在于,它让清醒变成一种孤独。
众人皆醉我独醒?不,众人会说你才是喝醉的那个。
当代商业史上,最经典的例子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
所有人都知道估值离谱,但没人愿意第一个离场——毕竟,“和别人一起错,比独自对更安全”。
06 情绪陷阱:一时痛快,终身买单
三国时,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劝阻执意伐吴。
结果夷陵一场大火,烧光了蜀汉多年积累的精锐。
司马光痛心疾首:“以一时之忿,忘社稷之大计。”
情绪上头时,智商直接归零。这个陷阱最坑的地方在于:你明知是坑,还是会跳。
![]()
结语:识陷阱者智,避陷阱者强
对我们来说,读《资治通鉴》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了多少权谋厚黑,而是终于看懂:所有陷阱都是人性的折射。
贪欲、猜忌、虚荣、侥幸、从众、情绪——这六大陷阱,司马光在千年前就为我们标得清清楚楚。
但是,为什么后人还是一遍遍掉进去?
或许正如柏杨所说:“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真正的智慧,不是永远不踩坑,而是踩过一次后,能认出同一个坑的不同变体。
就像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立刻“杯酒释兵权”——他太清楚人性陷阱长什么样了。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份清醒:在投资时警惕贪欲,在管理中克制猜忌,在成功时看淡虚荣,在决策时拒绝侥幸,在潮流中保持独立,在冲突中管理情绪。
记住,人性陷阱千年不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做那个看清游戏规则的人。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