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9日至10月3日,第76届国际宇航大会(IAC)在澳大利亚悉尼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文由你好太空特约邀请参展的中国商业航天业内人士撰写,结合现场观察,分享大会概况、国内外参展亮点及未来商业航天发展趋势,为同行和航天爱好者提供参考。
01IAC2025大会概述
大会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主办,澳大利亚航天工业协会等部门承办和协办。这场被誉为 “航天界奥运会” 的全球顶级盛会,以“可持续太空:韧性地球(Sustainable Space : Resilient Earth)”为主题,标志着全球航天界从“只关注太空”向“服务地球”转型。
这次大会吸引了全球近100个国家的1万+名专业人士参与,举办了超200场技术会议与论坛,涵盖深空探测、卫星应用、轨道交通管理、空间可持续治理等多个方向。会场面积约60000平方米,近300家各国组织机构及企业参展,日流量规模数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
1)这次大会会址地处澳大利亚,相对于欧洲或北美地理位置更远,因此参展企业数量略低于某些往届,但大型国家航天组织仍然出席。
2)展览内容更偏向落地和技术导向,少了纯战略宣言,多了实际产品、系统方案与合作落地。
3)国家航天组织参展比例更高,有利于与各国高层对接与整体合作。
4)俄罗斯依然缺席,参与最多的是澳洲本土企业与美国企业,中国次之,此外欧洲(英国较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也十分活跃。
作为商业航天业内人士,在现场我深刻感受到:“太空”这一词正在从梦想变成服务,而大会也成了“谁能把技术落地、谁能融入应用生态”的竞技场。
![]()
02我国参展概况
在本届大会中,中国展团呈现出系统化登场、从国家主导到商业力量联动的态势。以下从国家机构板块与商业企业板块分别说明。
1、国家机构板块
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展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空探测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等单位联合展示,展区面积约144平米。重点展示了空间站、嫦娥六号、长征系列火箭等模型,以及嫦娥五号、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等国家航天的项目与成果。
大会中,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出席航天领导人论坛,并在闭门峰会上与50余国同行探讨“全球空间治理”议题,阐述中国主张。IAF卫星商业应用专门委员会候任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忠宝与IAF及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领导会晤,推进国际合作。开幕式上,由中国宇航学会推荐的嫦娥六号任务团队代表胡浩领取“IAF 2025年度世界航天奖团队奖”。这些活动体现中国国家航天体系不仅展示硬实力,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商业合作。
![]()
2、商业企业板块
在商业航天方面,国内商业参展企业数量不少,并且展位投入、国际热度都有提升。参展企业主要包括:银河航天、航天驭星、易动宇航、遨天科技、中科宇航、馥昶空间、紫微科技、魔方卫星、国星宇航、地卫二等十余家。其中国星宇航、中科宇航、地卫二等企业展位投入比较大,非常重视国际市场。
![]()
整体来看,中国展团不再局限于传统“国家队”形象,而商业力量正在靠前展示、靠外交流。对于没有参会的国内同行而言,可观察的几个亮点包括:商业展位虽小,但品牌表达、国际互动、论坛发言能力正在增强;政策+地方产业园区共同发力形成的商业航天生态在加速。
03国际参展及主要国家发展概况
在国际展区,本届大会展现出的趋势是:商业航天与国家航天并行、应用导向强、区域化生态趋明显。
本届IAC共有200余家国际机构和企业参展。除国际联合组织外,澳洲航天局及澳洲数十家航天领域企业/院校机构、NASA及美国各类卫星制造、分系统企业(包括AWS、Viasat、蓝色起源、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Vast等知名企业)、欧空局、德国航天展团、印度空间组织及联合展团、意大利航天局及展团、法国泰雷兹、日本JAXA及展团、韩国航天工业公司及各企业、卢森堡航天局、波兰航天局、新加坡航天公司、西班牙公司、瑞典空间公司、土耳其航天局、阿联酋航天局联展、英国航天局及相关公司、以色列代表、新西兰、马尔代夫、南非、荷兰、斯洛伐克等代表团出展,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其余各国均有代表参会。
展览产品与技术涵盖——卫星整星(光学、遥感SAR、态势感知等卫星制造)、电子设备、元器件、电源、芯片等分系统制造商、光学载荷及SAR载荷制造商、火箭发射服务商、轨道运输服务、空间监测/清理服务、地面站网服务、火箭器件供应商、遥感数据服务及解决方案商、航天器/空间站制造与服务商、空间研究机构等。
主要参展的亚洲国家:
1、日本
日本展团呈现出“国家队”压阵+“新势力”创新的态势,政企协作模式明显,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主导前瞻技术研发和验证,私营企业负责商业化和产业化,构建了一个覆盖上、 中、下游的全产业链生态。从IHI的火箭发动机、NEC和三菱电机的卫星平台与核心组件、夏普的能源系统,到SKY Perfect JSAT的运营服务、 Synspective的数据应用,再到Astroscale的在轨维护和JAMSS的空间站利用,各个环节都有世界级的企业支撑,产业链完整,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内部协同效应。
日本航天企业正以极其开放的姿态寻求国际合作,力求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向国际市场输出其高质量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其技术亮点包括:NEC的星间激光通信技术(成功实现GEO-LEO间4万公里高速通信)、Astroscale的在轨服务技术(交会、接近操作)等。
面向未来,日本聚焦于更具前瞻性的领域。可持续太空方面,通过Astroscale的服务,积极应对空间碎片问题,构建“循环太空经济”;商业化太空方面,JAMSS正在为“商业空间站时代”做准备,将太空从政府主导的领域转变为商业市场;数据驱动方面Synspective、SKY Perfect JSAT等公司强调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凸显了从“制造硬件”到“提供价值”的转变。
![]()
2、韩国
韩国航空航天研究院(KARI)及韩国航天局(KASA)已明确国家目标:2025-2027年每年发射“世界”号火箭,2045年成为世界第五大航天强国。
本届大会中,KASA举办了韩国馆,LUMIR等12家韩国初创/中小企业参展,技术涵盖卫星载荷、高分辨率遥感、空间探测等。 韩国在对地观测、SAR 遥感、小型星座、AI 影像处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3、印度
印度商业航天正在快速崛起,印度政府自2019年起通过一系列战略性改革如成立IN-SPACE(专门的监管与促进机构)、发布《2023年印度航天政策》及明确ISRO、私营部门和商业公司(NSIL)的各自角色等,将其航天产业从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为主导的模式, 转型成开放的商业化生态系统。
这些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私营部门的创新活力与投资热情,过去6年印度成立了超350家航天初创企业,资金增长约40倍。覆盖了发射、卫星、在轨解决方案及数据应用等领域,融资额和估值屡创新高,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此外,IN-SPACE主动开展国际推广,与多国举办太空日活动并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将印度定位为全球航天制造、发射和应用枢纽,并助力本国企业融入全球。印度航天产业已成功开启从“国家队主导”到“国民共进”的战略转型,一个由政府搭建基础、私营企业担当创新主角、资本深度参与的商业化航天生态系统正在迅速成熟,使其成为全球太空经济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本届大会中,印度参展规模较大:约190人参展,政府代表仅有7人,其余183人均来自商业公司,体现出印度商业航天的活力。参展商技术和服务方向包括小型发射、卫星制造、数据下游服务等。私营公司如Skyroot Aerospace等正准备发射其商业火箭。
![]()
除上述国家外,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也利用本次大会加大对航天产业的投入与展示,尤其瞄准卫星通信、小卫星制造与区域航天枢纽定位。
整体来看,国际参展格局反映出:
发射仍为基础能力:火箭、整星制造依旧热门。
应用与服务正在成为“主战场”:卫星互联网、遥感数据、星座运营、在轨服务等更加活跃。
国际合作、生态建设成为关键词:国家间、商业间合作频繁,规则体系、数据共享、可持续治理被多次提及。
区域分工与特色越来越明显:亚洲国家加速追赶,欧洲注重自主与绿色,美国继续领跑商业化。
04行业趋势洞察
在本届大会现场,我作为中国商业航天从业者,有几大感受值得与同行分享。
1. 应用导向已全面开启
走在展馆中央,常见的不是火箭模型堆积,而是“卫星 + 服务”的组合:例如遥感影像展示、卫星互联网终端实物、小型星座运维平台。伴随着数据、算法、服务能力的介入,“上天”后的那一步比“上天”本身还被强调。中国商业企业应深刻认识:光有发射能力还不够,能否把卫星变为服务、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决定未来竞争力。
2. 规则与治理成为竞争新维度
大会中“空间三元组”——安全、安全性与保障(STM, Space Traffic Management)被反复提及。轨道碎片、频谱协调、星座运营、对地服务安全,都进入了商业话语体系。以Galaxyspace为例,其在论坛中谈及与ITU的频率协调、与运营商联动的平台建设,是“中国商业航天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典型场景。规则能力将成为企业软实力。
3. 国际视野不可或缺
在与海外客户、政府代表交流中,发现很多合作不是“卖产品”,而是“联合服务”或“生态共建”。例如日本企业强调“在轨服务+循环太空经济”,印度企业强调“商业发射+数据服务”,韩国强调“地观+AI”。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若希望更快突围,必须同时具备国际视野、全球合作能力、价值链整合能力。
4.差异化成为突破口
尽管行业普遍强调星座、低轨、遥感,但并非所有企业适合跑“星链”规模。大会中看到的“赢家”多是具有明确细分定位、技术积累或政策支持的企业。对于国内同行而言,要看清:我能在哪一个细分赛道比别人更具优势?是“柔性太阳翼”、“SAR载荷”还是“星地融合服务”?在IAC现场,我看到中国企业正从“能力展示”向“解决方案”转变。
5.政策和资本环境加速利好
全球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约6130亿美元。商业部门占比约78%。 印度、韩国、日本、欧洲均在加大政策支持。国内虽有地理远、语言壁垒、制度差异等挑战,但中国商业航天也正处于一个“机会窗口”:政策推动、资本介入、国际合作都有提升空间。
![]()
结语
作为一名中国商业航天从业者,在IAC2025的参会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一届大会不仅是“看产品”,更是“看生态与服务”的变革节点。展会不再只是硬件秀场,而是“商业模式+全球连接+规则参与”的综合平台。中国商业航天正从“追随”走向“参与”,从“能展示”走向“能对话”。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未能亲临IAC的同行,对全球航天格局与趋势有更直观的感受。期待下一届IAC,我们看到更多中国企业,不仅作为参展者,更作为规则制定者与生态构建者,成为“太空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