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社会报)
深化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推动社会救助转型升级
文思君
自2024年7月被确定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围绕“政府主导、慈善增温、专业赋能”的总体思路,探索出一条覆盖“需求发现—精准介入—持续赋能—跟踪回访”的全周期服务路径,以精准识别需求、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效为核心,着力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保障转型升级。
加强制度设计,夯实服务保障之基
聚焦组织协调、制度完善与资金保障三个核心环节,海淀区全力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高效落地。海淀区成立区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由区委专题研究部署,有效打通部门壁垒,促进信息互通、资源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海淀区印发《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及配套文件,明确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强化服务监管,为试点工作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和制度依据。区政府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专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实现“服务可及”与“专业可控”的双重目标。
贯通供需两端,提升精准帮扶之效
为打通一条响应迅速、支持有力、温暖持续的服务路径,海淀区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精准识别多元需求、促进协同参与、提供专业服务等举措,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从被动管理向主动赋能转变。区民政局将大数据比对与入户调查、巡查探访、定期回访等工作相结合,开展救助对象需求摸底调查和深度需求分析;利用北京市精准帮扶系统,建立“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台账,每3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回访,确保及时掌握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与需求变化,为后续提供精准帮扶打下基础。区民政局引入10余家社工机构承接29个街道(乡镇)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以下简称“困服所”)的帮扶服务,由社会工作者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通过困服所与慈善工作站融合发展,引导慈善资源向困难群众集聚,有效开展助残、助学、助老等慈善项目。区民政局着眼于困难群众的赋能与发展,运用专业方法提升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针对困难群众需求,分类提供服务类社会救助。对复杂个案实施“管家式”跟进帮扶,提供心理支持,统筹链接医疗、教育、就业等资源;对共性需求开展“伙伴式”小组活动,通过支持性活动,营造互助氛围,提升帮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鼓励引导困难群众参与社区活动,拓宽他们的社会参与渠道,实现服务类社会救助从“他助”到“自助”与“互助”的升级。
推动质效齐升,激活持续发展之能
为确保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成果实实在在惠及困难群众,海淀区着力在阵地建设、监督管理与业务指导上下功夫。为加强阵地建设,海淀区民政局严格按标准推进困服所规范化建设,并因地制宜建设街道(乡镇)慈善工作站,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帮扶有力。为加强监督管理,海淀区民政局坚持培育与监管并重,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全过程督导,开展专业赋能、进度监督与成效评估,以“专业督导”驱动“专业服务”,全面提升基层服务机构的运营能力与服务品质。为加强业务指导,海淀区民政局通过开展调研活动等形式,加强街道(乡镇)困服所之间的横向联动,指导街道(乡镇)形成6个互助发展片区,实现政策共学、案例共享、资源互补、发展互促。(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