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攻击-11无人机与歼-20、歼-16D组成编队掠过天际,这绝非简单的飞行表演。在中国空军成立76周年这个特殊时刻,三机同框的画面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正在构建一套全新的空中作战体系,这套体系很可能将重新定义未来空战的游戏规则。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从技术层面看,这三款战机形成了完美的能力闭环。
攻击-11(图1)虽然速度较慢,但其隐身性能出众,再加上一定的可消耗性,使其成为执行纵深渗透任务的理想选择。歼-16D的电子战能力堪称“软杀伤”利器,既能干扰敌方防空系统,又能用反辐射导弹实施硬摧毁。而歼-20则扮演着空中指挥所的角色,特别是双座型的歼-20S,后座飞行员可以专职指挥无人机作战。
这种组合不仅提升了整体作战效能,更在战术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在无人机僚机发展路径上的独特选择。由于歼-20的作战半径超过2000公里,远超F-22和F-35等西方战机,这就要求与之配合的无人机必须具备更远的航程。这种“大航程”需求推动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技术路线,未来很可能出现更大尺寸的无人机型号,以配合预计在2030年代初问世的第六代战斗机。
(图2)
![]()
放眼全球,无人战斗机研发已形成新一轮军备竞赛态势。美国的MQ-28“幽灵蝙蝠”(图2)、俄罗斯的S-70“猎人”都在紧锣密鼓地测试中。
但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无人机发展始终与有人战机体系紧密衔接,这种“系统化”思路可能成为后发优势的关键。当其他国家还在探索无人机单项技术时,中国已经在构建完整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体系。
从战略层面审视,这种新型作战体系将深刻影响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格局。传统上依靠隐身战机突防的作战模式,正在被分布式、网络化的新型作战概念所取代。
无人机不仅可以前出侦察、实施打击,还能充当通信节点、诱饵目标,极大丰富了战术选择。对于需要维护广阔海洋权益的中国来说,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将新型装备转化为实际战斗力,还需要作战理念、训练体系、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变革。双座歼-20S的出现表明,中国空军已经开始培养专业的无人机指挥人才,这是实现人机协同的关键一环。
(图3)
![]()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无人机自主作战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但这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瓶颈和伦理问题。
在无人机军控议题尚未形成国际共识的当下,中国在这方面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战略优势,也伴随着相应的国际责任。如何平衡军事需求与国际关切,将成为未来需要面对的课题。
中国空军此次展示的新型作战体系(图3),不仅体现了技术上的进步,更反映了作战思想的革新。从单一平台到体系对抗,从有人主导到人机协同,这种转变正在重塑现代空军的基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