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组织开展的“大运河文化带”暑期本科生综合实习实践中,刘皓文、王雨博、尹滦宾、张雯、应霓雯、李静萱、吴柳欣、张瀚云、曹璐9位来自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文化遗产、遥感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组成“淮安怀古”小组,在资环学院孟丹老师的指导下,踏上了一段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寻踪之旅。小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淮安的土地,用跨专业视角解读运河文化,近日完成了一套题为《桨声诗韵里的淮安》的旅游地图集,用地图与诗词串起淮安的“大运河三脉文化”。
![]()
这不仅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更是一次跨学科的探索之旅。小组成员们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创意设计,试图让淮安深厚的历史文化从静态的遗产转变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产品,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行走中聆听运河的故事,感受诗词的意境。
调研起步:从问卷与田野开始
任务启动之初,小组成员们没有急于绘制地图,而是沉下心来做好基础调研。为了真正理解游客需求,小组设计了专业问卷,在淮安多个景点实地发放,最终回收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57.89%的游客年龄集中在30-50岁,景点知名度和交通距离是影响他们选择的最主要因素。这些发现为小组后续的路线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必须在文化深度与游览便利性之间找到平衡。
![]()
7月8日至10日,小组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从洪泽湖古堰到天妃坝,从惠济祠到高家堰石工墙,从吴承恩故居到周恩来故里,走访了15处具有代表性的遗产点。每到一处,小组成员们精确记录地理坐标,拍摄实景素材,更与当地导游、景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倾听那些旅游手册上不曾记载的生动故事。
![]()
![]()
![]()
![]()
![]()
小组成员在淮安实地调研
![]()
站在洪泽湖畔,夕阳洒在湖面上,令人不禁想起陈毅将军“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红”的诗句;漫步吴承恩故居,仿佛能看见这位文学巨匠在书斋中伏案疾书,倾心创作《西游记》的奇幻世界。这些真切的感受,后来都成为了小组成员们设计旅游路线时最宝贵的情感基础。
数据处理:筛选、分类、关联
带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回到学校后,小组成员们面临着庞杂的数据处理工作:景点坐标、古诗词文本、游客评价、交通时间……如何从这些碎片化信息中提炼出清晰的文化线索,成为小组面临的首要挑战。
小组首先建立了科学的景点评价体系,从历史价值、文化关联度、游客体验、空间分布四个维度对每个点位进行综合打分。小组经过多轮讨论,最终将景点划分为三个等级:
1.一级为核心景点,如周恩来故里、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吴承恩故居,它们是各自文化主题最具代表性的地标;
2.二级为支撑景点,如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河下古镇、文通塔,它们丰富了文化主题的内涵;
3.三级为补充景点,如横沟暴动纪念地、漂母祠、金湖尧帝古城,它们为深度游提供了更多选择。
不同文化主题旅游景点初筛(曹璐、李静萱、王雨博、吴柳欣)
![]()
在诗词与景点的匹配上,小组成员下了一番苦功,系统梳理了《淮安运河诗词三百首》、地方志、景区官网等渠道,整理出100余首与淮安三大文化密切相关的诗词,并为每一首诗找到其对应的现实场景。例如:
1.在周恩来故居旁,配上周总理青年时代写下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展现伟人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
![]()
淮安运河诗路——红色之路(张瀚云)
2.在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引用张养浩笔下“舳舻蔽水,车马咽津”的生动描写,重现淮安昔日漕运枢纽的繁华景象。
![]()
![]()
![]()
淮安运河诗路——漕运之路(张瀚云)
3.在吴承恩故居,选用后人题诗“不羡功名不做郎,簃房一间是仙堂”,传递小说作者淡泊名利、专注创作的精神境界。
![]()
![]()
淮安运河诗路——西游之路(张瀚云)
这些精心挑选的诗词,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而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路线设计:从“点位”到“故事线”
完成基础数据整合后,小组进入了最具创造性的环节——淮安旅游路线规划。基于前期调研和数据分析,本组为每个文化主题精心设计了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三种不同时长的路线方案,以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1.红色文化路线以“信仰传承”为内核,从周恩来故里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构建起“伟人精神—青少年爱国运动—革命武装斗争”的完整叙事链条,让游客在参观中感受红色基因的延续。
![]()
2.漕运文化路线以“运河系统”为主线,从清口水利枢纽到河下古镇,系统展现“制度—工程—经济—信仰”的多维历史画卷,帮助游客全面理解漕运文化的丰富内涵。
![]()
3.西游文化路线以“创作溯源”为特色,从吴承恩故居到洪泽湖古堰,串联起文学源头—人文场景—自然意境—神话传说的全方位体验,让游客在现实场景中感受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
在路线设计中,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游览节奏的舒适度。通过GIS空间分析,小组将地理位置相近的景点安排在同一天游览,最大限度减少游客的交通时间,确保每一段行程都能张弛有度。这条逻辑清晰、体验优良的路线规划,为后续的地图绘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图绘制:让路线与文化“活”在空间中
有了完善的路线设计方案,小组开始进入地图可视化阶段。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运用ArcGIS、奥维地图等专业工具,将规划好的路线转化为直观精美的专题地图。
1.淮安旅游路线总图集作为项目的核心成果,巧妙地将三大文化主题整合在一张图中。通过红、橙、绿三色区分不同类型的景点,配以各式传统元素,营造出浓厚的“桨声诗韵”文化氛围。
![]()
淮安旅游旅游图集(张雯)
2.红色主题地图采用棕色实线勾勒三日行程,左侧嵌入由高频词汇组成的词云图和近年游客数据统计,直观展现“周恩来”“新四军”“车桥战役”等红色记忆的核心要素。
![]()
红色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图(应霓雯)
3.漕运主题地图不仅准确标注各景点位置,还设计了“水源—水利工程—运河设施—管理中枢—码头集镇—文化祭祀”的漕运流程图,系统还原古代漕运的完整运作体系。
![]()
漕运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图(尹滦宾)
4.西游主题地图运用粉色、橙色、蓝色线条清晰区分三日路线,配合西游诗词分类图与词云图,在真实地理空间中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神话意境。
![]()
西游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图(刘皓文)
这些地图作品不仅是简单的导航工具,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化体验指南。期待游客手持这份地图,既能轻松找到前行的道路,更能深入理解每个景点背后的文化故事。
成果落地:文创、AR与导览手册
为了让研究成果以更多元的形式服务于游客,小组进一步开发了体现淮安特色的系列文创衍生品。
1.IP形象设计:我们创作了革命战士、漕运官员、孙悟空三个独具特色的IP形象,以此为基础,让淮安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游客生活。
![]()
2.AR旅游系统:利用kivicube平台,小组为传统旅游手册注入了科技活力。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小组开发的地图,即可看到漕船在运河上航行、革命雕塑在眼前矗立等增强现实(AR)场景,获得沉浸式的观览体验。
![]()
![]()
AR旅游路线图集(尹滦宾)
3.导览三折页:小组成员精心设计的折叠式导览手册,以清晰的版式和精美的排版,图文并茂地呈现三大主题路线,既方便游客随身携带,也具备收藏价值。
![]()
![]()
淮安旅游路线图集三折页(李静萱)
![]()
![]()
红色文化主题旅游路线三折页(李静萱)
![]()
![]()
漕运文化主题旅游路线三折页(李静萱)
![]()
![]()
西游文化主题旅游路线三折页(李静萱)
4.视频纪录片:通过剪辑制作的专题视频,小组成员记录了从调研到成果的全过程,用影像语言讲述淮安运河文化的魅力。
![]()
淮安科普宣传短视频(张雯、应霓雯)
![]()
淮安科普宣传短视频(尹滦宾、张雯、应霓雯)
这些成果相互支撑、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淮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让历史文化以更现代、更亲切的方式与当代游客对话。
小结: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这次大运河综合实习实践,小组成员们完成的不仅是一套旅游地图及其配套衍生文创,更是一次与淮安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从文献研读到实地探访,从数据分析到路线规划,从地图绘制到产品开发,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思考与创造。
在实践中小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景点+诗词”的物理叠加,而是要通过空间逻辑、文化逻辑与游客体验的有机融合,实现从“静态遗产”到“活态体验”的化学变化。
相信每一次用心的行走、每一句精选的诗词、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都是在为淮安的文化传承添上一笔青春的注脚,让千年运河的文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生生不息。(刘皓文)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
![]()
来源:风雨传承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董明
三审 晖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