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痛风,很多人会疑惑:为啥有的人吃顿火锅、喝瓶啤酒就犯病,疼得走不了路,而有的人常年大口吃肉,却从来没被痛风缠上?
不是说痛风和饮食关系最大吗?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会这么明显?
作为风湿免疫科医生,要告诉大家的是,痛风的发作不是偶然的,主要和体内尿酸水平有关 —— 尿酸太高就会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里引发疼痛。而尿酸水平,又和饮食、作息、体重等多个生活习惯紧密相关。
![]()
每个人天生的尿酸代谢能力差别不大,但后天的生活方式,慢慢决定了谁更容易被痛风盯上,谁能一直远离这种疼痛。
不容易患痛风的人,其实都抓住了这 4 个关键习惯:
1、不贪高嘌呤食物,饮食懂得 “取舍”:痛风被称为 “吃出来的病”,核心就是嘌呤摄入太多 —— 嘌呤在体内会分解成尿酸,吃多了尿酸就容易超标。
但这不是说要完全戒掉所有荤菜,而是懂得区分 “高嘌呤” 和 “低嘌呤”。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高嘌呤食物者,其罹患痛风的风险相较于普通人而言,高出 3 倍有余。
那些不容易患痛风的人,从不会把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贝类、火锅汤当日常食物 —— 这些都是嘌呤含量极高的 “雷区”,比如 100 克猪肝的嘌呤含量,相当于 10 斤白菜的量。
他们更爱吃蔬菜、鸡蛋、牛奶这些低嘌呤食物,即使吃肉类,也会选择瘦肉、鱼肉,并且控制分量,不会一顿猛吃。
![]()
2、每天喝够水,尿酸排得顺畅:尿酸主要靠尿液排出体外,喝水少的话,尿液浓度变高,尿酸就容易 “堵” 在体内,慢慢沉积成结晶。
医生常说,“多喝水能防痛风”,这不是空话。有数据显示,每天饮水量少于 1000 毫升的人,痛风发作概率是每天喝 2000 毫升以上人群的 2.5 倍。
不容易患痛风的人,都有主动喝水的习惯,每天会喝够1500-2000 毫升(大概 3-4 瓶矿泉水),而且更爱喝白开水、淡茶水,不会用饮料、咖啡代替 —— 很多甜饮料里的果葡糖浆,反而会影响尿酸排泄。
3、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不胖不瘦刚刚好:肥胖和痛风就像 “难兄难弟”,体重超标的人,痛风风险会大大增加。
研究发现,体重指数(简单说就是身高和体重的比例)每增加 5,痛风的发病风险就会上升 30% 以上。肥胖之所以会引发诸多问题,是因其会干扰身体代谢,致使尿酸排泄受阻。此外,体内脂肪过量堆积,还会进一步加重关节承受的负担,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
![]()
那些远离痛风的人,大多不会暴饮暴食,也会适当运动,让体重保持在标准范围内 —— 不用追求 “骨感”,只要不超重、不肥胖,就能减少痛风的隐患。
4、很少碰酒精,尤其不喝啤酒:酒精是痛风的 “加速器”,不管是白酒、啤酒还是红酒,都会影响尿酸代谢,其中啤酒的危害最大。
研究表明,每日饮用一瓶啤酒者,痛风风险相较滴酒不沾者高出 4 倍;即便少量饮用白酒、红酒,痛风风险亦会提升 1.5 倍。饮酒与痛风风险的关联值得关注。这是由于酒精会妨碍尿酸的排泄,而啤酒自身便富含大量嘌呤。二者叠加,宛如“双重打击”,极大影响体内尿酸水平。
不容易患痛风的人,要么不喝酒,要么偶尔少量饮用,从不会把酒精当日常饮品,更不会出现 “天天喝、顿顿喝” 的情况。
![]()
看完这 4 个共同点,其实不难发现:远离痛风的关键,从来不是找什么 “偏方”,而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痛风虽然疼起来让人难以忍受,但它也是一种 “可预防的病”—— 控制饮食、多喝水、控体重、少喝酒,这四件事看似简单,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大大降低痛风的风险。
很多人觉得 “坚持太难”,但比起痛风发作时的痛苦,这些日常习惯的改变,其实都是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你已经做到了几个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