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曾经是世界上少有的工业强国,但是这几年,德国的油纸包突然包不住德国的螺丝了,德国的工业巨头正在成体系的逃离德国本土,转移到中国大众爆发正在中国大规模的扩建工厂,化工巨头阿斯夫投资上百亿欧元在中国建设一体化基地,西门子将数据化研发中心全部迁移到中国。
而留给德国本土的却是大量的供应链和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面对这种情况德国新一届的政府领导也只能说不能让中国和美国决定世界科技的未来。
这些年的德国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让他们失去了最根本的工业基础?
德国自断根基
据路透社看到的国有国际经济促进机构德国贸易与投资局(GTAI)的预测,德国今年对中国面临创纪录的870亿欧元贸易逆差。
![]()
德国汽车,以前是出口中国,现在是从中国进口。
从事件上来看,德国的工业化被打断基本上是从俄乌战争冲突开始的,自从北溪管道被炸之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就已经失去了廉价而且稳定的能源供给。
但是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之前,德国的工业基本上就已经属于止步不前的状态,前些年德国的汽车虽然能够给德国带来很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德国本土的工业产值并没有增加多少。
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事故之后,德国绿党为了获取政治筹码,开始大肆宣传核电不安全,煤电不环保。
从此之后德国自发性的永久性关停和摧毁了德国国内的核电站和煤电。而为了满足自身的电力需求,德国只能从欧洲其他国家购买电力,自此,德国就已经从一个电力出口国,变成了一个电力进口国。
![]()
目前德国居民电价的平均水平大约在 每千瓦时(kWh)0.35到0.45欧元之间已经是中国的六倍之多。
除了居民用电上涨之外,德国的工业用电也是居高不下,大约相比之前上涨了一倍之多。
因此这些年德国的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将产能搬迁到中国来,11月3日,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将把亚洲的聚四氢呋喃业务整合至中国的漕泾基地,将停止韩国蔚山化工厂的生产,计划于 2026 年前完成关闭。
去年的大众汽车团宣布在中国投资25亿欧元,扩建其合肥的生产和创新基地,并与本土的企业小鹏深化合作,共同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新车型。
这一举措已经使得合肥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了大众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
除了大众集团之外,宝马同样也将生产和研发环节大举向中国转移,在大手笔投资100亿后,又追加投资的200亿人民币的宝马,中国进行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组装,而是涵盖了电池模组、电控单元、车载芯片、智能座舱软件到高精度冲压件等整个汽车工业系统。
德国企业热衷于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能在一个区域内实现从基础原材料、零部件、模具制造,再到最终产品组装的一站式生产和采购。
这种极高的供应链本地化率,极大的缩短物流的时间,降低了运输和库存的风险,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领抗冲击能力。
而相对应的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年以来营商环境就比较的动荡,领导人和党派切换非常的频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有些党派为了获得选票特别喜欢打环保牌,给德国的工业制造平白无故增加了太多的门槛和难度。
![]()
特斯拉在德国建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在上海建厂到第一辆汽车顺利交付仅仅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但是德国的超级工厂两年的时间连地基都没有打好,环保组织,以各种理由阻挠施工的进度。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2025年上半年,德国11900家企业接连倒下,这个数字较去年暴涨9.4%,创下近十年新高。
现在的德国制造也已经大不如从前,很多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为了存活下去,也只能将股权或者技术转卖给中国公司。
德国的资本和企业逃离德国,进入中国不是没有道理,根据公开消息显示德国计划2030年关闭所有核电站,逐步淘汰所有火电厂,其中氢气发电被视为核心替代方案。
德国计划建设和正在建设的电解氢项目超过了100个,到2030年,电解氢占德国氢气能源超过50%。
这样的德国工业是没有未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