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前必须放一瓶矿泉水在床头,一晚上能喝掉整整一瓶。他以为自己“上火”,以为“秋燥”,甚至怀疑“空气太干”。直到一次体检后,医生脸色骤变,直言:“再晚来一步,恐怕命都保不住。”这个小伙只有29岁,身材正常,生活规律,从不抽烟喝酒。
![]()
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健康”的年轻人,却查出严重的代谢问题——他患上了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种短期内可能致命的急性代谢障碍。而他唯一的“信号”,就是那个被忽视太久的口干。生活中,我们对口渴的解释五花八门,却唯独忽略了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是“日常症状”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它太普通,反而容易被轻视。口干不是“上火”,可能是身体的“紧急预警”很多人一口干就归咎于季节、作息、饮食。尤其是年轻人,总以为身体能扛一切。可频繁口干、夜间多饮,往往是内分泌系统出了问题。
研究显示,持续性口渴是高血糖的典型早期表现。血糖升高会导致身体脱水,进而刺激大脑产生“口渴感”。《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指出,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曾经历过夜间频繁口渴和多饮现象。
![]()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把它当成“小毛病”。小伙就是其中一员。他没有家族遗传,也没有肥胖,甚至运动量还挺大。结果却是血糖飙升到30mmol/L(正常应为4-6),尿液中检测出大量酮体,酸中毒已接近危险边缘。
年轻、瘦、不胖,也可能是糖尿病高风险人群过去我们总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属”。但现在的医学数据正颠覆这个旧观念。
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不看年龄,不挑体型。它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发高血糖。它并非生活方式导致,而是身体“打错了自己”。
![]()
2022年《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18-29岁年轻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上升最为迅猛,其中1型糖尿病的早期识别率仍低于40%,很多人直到出现酮症酸中毒才被确诊。
也就是说,很多年轻人都是“差点没命”才被发现。酮症酸中毒:不是病毒,却比病毒更致命酮症酸中毒听起来像个陌生词,其实它的机制很简单——当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时,就会分解脂肪来获取能量,产生大量酮体,结果导致血液变酸。
酸性体液会影响大脑、心脏、肾脏的正常运作,甚至引发昏迷。小伙到医院时,已经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典型表现。医生直言:“再晚几个小时,可能就是重度昏迷。”
![]()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现实。根据《中华内科杂志》数据,酮症酸中毒的致死率在5%-10%之间。而在年轻糖尿病患者中,超过一半是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首次发现病情。
喝水能缓解口渴,但治不了代谢紊乱很多人像这位小伙一样,以为“多喝水能排毒”,结果一晚上喝三瓶水,却依旧口干舌燥。
不是水不够,是身体根本吸收不了。高血糖状态下,肾脏会试图通过尿液排出过多的葡萄糖,导致水分流失。这就是糖尿病“三多”症状中的“多饮、多尿、多食”的根源。
![]()
补水成了无效劳动,身体依旧在脱水。这不是身体“缺水”,是代谢系统“出错”。“靠喝水缓解症状”,其实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我麻痹喝水是一种舒适的假象,真正的危险被藏在血糖里。
很多年轻人习惯性忽视自己身体发出的警告,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严重”的症状。口干、乏力、暴瘦、视力模糊——每一个都能被解释成“最近忙”“没睡好”“用眼过度”。
但这些症状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糖尿病的画像。小伙直到体检时才发现,自己一个月瘦了近7公斤,早上起床总觉得头晕,饭后异常困倦,视力也开始模糊——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
![]()
它们是身体在“喊救命”。身体不是机械,不能靠“硬抗”修复很多人有个习惯:身体不舒服,先忍忍看;实在不行,再喝点水、吃点水果、运动一下。认为“扛一扛就过去了”。
可代谢类疾病不是靠意志力能扛过去的。它不像感冒,几天就能恢复。它是一种持续性破坏性过程,越早识别,危险越小;越晚发现,后果越重。小伙的例子,是典型的“延迟诊断”,也是很多年轻人正在经历的健康误区。
数据不会说谎,年轻人的“糖”危机正悄然逼近国家卫健委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占比已突破12%。而在城市白领群体中,空腹血糖异常率甚至超过30%。
![]()
这不是“未来风险”,而是眼前现实。更值得警惕的是,大多数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因为“看起来没事”,所以从不主动检测。而糖尿病早期,恰恰就是“无症状”。
《黄帝内经》有言:“治未病者,为医之大者。”真正的健康,不是等病来了再救,而是病还没来就能识别它的影子。一个成年人,如果经常口干、夜间醒来、多饮多尿,又没有明显感冒或服药史,那请务必查一次血糖。别让“口渴”成为你与生命之间的距离。
健康不是靠感觉维持的,而是靠认知守住的。小伙虽然幸运地及时被查出,并转危为安。但他也用“差点丢命”的代价,提醒了我们一个简单却被忽视的事实:不是什么病都需要疼痛才成立,有些病,是悄无声息地“收网”。
![]()
而我们能做的,不是害怕疾病,而是理解身体、尊重信号、主动筛查。生活可以粗糙,但身体不可以糊涂。每一次口渴,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因为那可能不是“干”,而是“干涸”。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报,2023年第6期. [2]李志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与预警信号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22,61(5):402-405. [3]王晶.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早期识别的临床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3):198-2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