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73度是个什么概念?出门吸一口气,肺叶像被扎了一刀;钢铁在眼前发出“咔嚓”一声,裂了;眼睫毛结冰一眨眼就粘住,睁不开。
这是真实的天气记录。比南极边缘还冷,人却照样活得有滋有味。
在这样冻得连空气都哆嗦的地儿,怎么还有上千万人能安然过冬?他们靠什么活下去?
西伯利亚的冷是根本不讲道理的那种。雅库茨克,常被称为世界上最冷的城市,冬天动不动就是零下50度。
还不是偶尔一两天这么冷,是天天都冷。冷得让时间都变慢。在这里不能临时出门,因为脱穿衣服就得十分钟,车子启动还得预热半小时。
有些人直接在车里烧火炉取暖,连车库都得装加热装置,不然早晨根本发不动车。
这种极寒,直接让社会运转都让步。一场寒潮来,政府发警告的不是“戴口罩、多喝水”,而是“快囤粮、备柴火”。学校停课,单位停工,公交车罢工,全城进入“半瘫痪”状态,谁也动不了。
冬天在西伯利亚,不是一个季节,是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扛过半年以上的寒冬,西伯利亚人早就练就一身“过冬本领”。家家户户秋天就开始“过冬备战”,三大件必须齐活:粮、菜、柴。
每家至少要囤500公斤粮食,面粉、谷物、肉干,啥能放得住就囤啥。因为一旦大雪封路,运输中断,商店空得比脸都干净。
腌菜也得腌上百罐。西伯利亚的冬天,蔬菜贵得离谱,一棵白菜顶一斤牛肉。而维生素这玩意儿不能断,断了不是嘴馋,是生病。
腌黄瓜、酸菜、洋葱,家家都有自己的配方,腌的不只是菜,是一个冬天的健康。
柴火更不能少。一到十月,地冻三尺,砍不动了。所以九月必须拼命砍柴,木屋里没有柴火等于没有命,炉子一停,屋里立马变成冷库。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里,哪怕有一环准备不足,都可能直接影响生命安全。而那种从容不迫的背后,是一整套刻在骨子里的生存系统。
为什么西伯利亚这么冷?
说白了,是地理“亲妈”不给力。整个地区处在北纬50度以上,太阳冬天连露脸的机会都少,太阳光照时间短,地面吸不到多少热量,冷气就像住下来不走了。
再加上地上常年积雪,太阳光一照就反射回去了,不但不升温,反而越晒越冷。雪地是天然的“冷反射板”,你越想暖,它越给你降温。
西伯利亚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离海远得很。冬天没有海洋给它保温,一到夜里就像断电的电暖器,降温速度堪比坐电梯。
最狠的是“西伯利亚高压”,一个超级冷气团盘踞不走,把整个地区压得死死的,连云彩都不敢来下雪。
地形也帮不上忙。像奥伊米亚康、雅库茨克这些地方,都是盆地结构。冷空气比暖空气重,掉进去就出不来了,越积越厚,成了天然“冷气湖”。
但再冷的地方,只要住得久了,办法总比困难多。西伯利亚人早就把“与寒共生”写进了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住房方面,城市里墙体厚得像保险柜,窗户三层,室内集中供暖,室温可以飙到25度以上,室外零下50,屋里穿短袖。
乡下人住木屋,房子架空建,防止冻土反潮,屋子中间一个大火炉,全家围着转。
吃饭讲究高热量。冬天没脂肪就熬不住,马肉、驯鹿肉是标配,脂肪厚、热量高。冷冻肉直接放屋外,天然冰箱,省电还防盗。
很多人冬天靠冰上捕鱼过活,结冰的河面上凿个洞,钓上来的鱼立马冻成冰棍。
穿衣是一门学问,羊毛打底,驼绒中层,鹿皮外套,一层包一层,像洋葱一样。看着笨重,其实是救命装备。
一件合格的鹿皮大衣能顶住零下60度的风雪,贵是贵,但保命值。
原住民更是把寒冷玩到极致。人住半有地下冰窖,冻土里保温效果超好;有人住鹿皮帐篷,白天拆、晚上搭,灵活方便,里头温度能比外头高出几十度,移动的“暖房”。
除了个人努力,社会支持系统也在背后发力。政府会在降温前提醒大家备柴、备粮,有些地区还会发放取暖补贴或实际物资。虽然资源有限,但这个“兜底”的制度,是很多人能撑过冬天的底气。
西伯利亚的生活看起来原始,其实是极度理性的选择。每一项看似土办法的背后,都是对环境的深度理解和长期磨合。
在这个越来越极端气候频发的时代,西伯利亚人的生活方式,其实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不是非得征服自然,才能生存得好;有时候,理解它、适应它,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
他们的生活节奏里,没有侥幸,有的只是经验和准备。在这片白茫茫的土地上,每一口热饭、每一晚温暖的睡眠,都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人类和自然长期博弈后的妥协与尊重。
而西伯利亚人用实实在在的生活告诉我们,面对极端环境,没有所谓的奇迹,只有准备和智慧。
参考资料:
零下73℃!西伯利亚打破北半球历史最低气温纪录·人民日报·2023年1月15日
西伯利亚过冬有多可怕?居民屯粮千斤腌菜百罐,还得砍柴一个月·网易新闻·2024年12月21日
奥伊米亚康·百度百科
奥伊米亚康·维基百科·2025年9月1日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