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日本京都大学正式披露其馆藏466具琉球人遗骨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
这些本该长眠故土的遗骨为何会流落异乡?
古DNA检测又为何将其祖源指向遥远的山东先民?
这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迁徙史诗与历史记忆。
这批遗骨的来源,留下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痕迹。
19世纪70年代日本逐步吞并琉球后,相关人员在未充分征得当地居民同意的情况下,从琉球多个区域的墓穴中获取遗骨,涉及多处历史墓葬与祭祀遗址。
即便被列为日本文化遗产的琉球王室“百按司墓”,也未能幸免——1929年,京都大学副教授金关丈夫以学术研究为名,从墓中取走26具与第1尚氏王朝相关的遗骨,还在那霸市收集路边病殁者骨骸,在未充分征得当地居民一致同意的情况下获取中城附近墓地遗骨,累计带回约80具遗骨。
这些遗骨后来随金关丈夫调任被带往台北帝国大学(今中国台湾省台湾大学),2019年中国台湾省的台湾大学已向冲绳县教育委员会移交其中63具。
与此同时,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清野谦次的研究室在20世纪20-30年代,通过讲师三宅宗悦等人在冲绳本岛、喜界岛等地收集遗骨超千具,仅喜界岛就有99具遗骨被其收录,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相关讨论。
部分日本学者曾基于这些遗骨提出“日琉同祖”相关观点,通过测量头骨尺寸、分析骨骼结构等研究方法,探讨琉球人群与日本本岛人群的关联性,为相关族群关联研究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主导该研究的清野谦次,是日本石井四郎的老师,两人的研究方向在历史上引发过相关讨论。
但科学的光芒终究会还原事实真相。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联合山东大学等机构开展的古基因组研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成果,为这段历史相关的祖源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
研究人员在山东11处考古遗址中,成功提取了85个距今6000至1500年古人的核基因组,这些样本完整覆盖了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的关键时期,更揭示出山东人群早在距今7700年就混合了东亚南方祖源、黑龙江流域古人群与本地早期人群的三种成分。
当研究团队将这些基因数据与琉球群岛古今人群基因库进行交叉对比时,一个关键性发现随之浮出水面。
琉球宫古岛距今约500年的Nagabaka人群基因中,明确存在古代山东龙山文化人群的祖源成分,经科学估算,这种遗传关联至少发生在1500年前。
要知道,1500年前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彼时一批批山东先民驾船东渡,或经朝鲜半岛中转,或直接抵达琉球及日本列岛,将华夏文明的相关元素带到了遥远的东海之滨。
他们不仅带去了种黍植麦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制陶工艺与生产经验,成为连接祖国大陆与海岛文明交流的纽带。
这项研究还为日本遗传学界长期以来的困惑提供了参考——此前日本列岛人群祖源的三祖源模型中,一直未能明确的东亚祖源成分,正是以山东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沿海人群。
这一发现也清晰解释了,为何琉球人群与日本本岛人群在遗传层面存在显著差异。
琉球的独特性,远不止体现在基因层面。
早在1372年,琉球便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当时处于“三山时代”的中山、山南、山北三个王国,陆续纳入明朝朝贡体系。
1429年琉球实现统一后,历代国王均需接受中原王朝的正式册封,国王被赐姓“尚”,百姓则多沿用林、郑等汉姓,琉球王国更自称“小中华”,体现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琉球的文字体系中包含大量汉字(历史文献记载常用汉字超2000个),语言中融入福州话等闽语元素,与日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差异显著。
这种文化认同一直延续至今,不少当地民众仍更愿意称自己为琉球人。
历史上的琉球曾被誉为“万国津梁”,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连接东北亚与东南亚的重要贸易中转站。
1875年,日本切断琉球与清朝的朝贡关系,1879年推行“废琉置县”,将琉球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琉球王国的历史就此终结。
晚清时期,清政府曾提出将琉球北部归日本、中部归琉球、南部归中国的三分方案,最终未达成共识,琉球救国使节团成员林世功为恳请清廷关注琉球局势,最终以死抗争,这段历史令人唏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琉球成为战场,日本大本营为应对战事下达相关指令,当地因此出现集体自杀及平民伤亡的情况。
据相关史料统计,冲绳战役前琉球本岛人口约47万,战后锐减至11万,战役期间总伤亡(含日军、盟军与平民)超26万人,其中平民伤亡约10万人,大量平民因战争相关因素遇难,二战结束后仍有部分区域发生平民伤亡事件。
如今,相关民间人士仍在通过法律途径表达诉求,“理想乡之会”等民间组织多次提起诉讼,要求京都大学公开遗骨信息并予以返还。
截至公开信息显示,京都大学仅向冲绳县今归仁村移交了百按司墓的部分遗骨,其馆藏的269具奄美诸岛遗骨仍未全面公开保管状况,返还相关工作推进较为平缓。
这场持续多年的诉求,让更多人关注到遗骨背后隐藏的历史记忆与相关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与“琉球”发音相近的淄博琉璃,有着3000年的文化传承史。
1982年,当地发现的元末明初琉璃窑炉遗址,使博山被正式认定为中国琉璃的起源地,这或许是历史留下的奇妙呼应。
从基因密码的契合到文化印记的关联,琉球与中国的渊源已跨越千年时光。
那些未经充分许可获取、长期留存的琉球遗骨,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也是一段不容回避的历史记忆。
基因技术为我们清晰勾勒出祖源的发展脉络,而正视历史、妥善处理遗骨相关问题,才是对逝者、对文明最基本的敬畏与担当。
结合琉球的千年渊源与当下的现实处境,你认为历史真相的还原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坚守该如何实现平衡?
本文为基于权威信息的纪实类内容整理,遵循“史实为基,客观呈现”原则:
1. 核心信息(遗骨馆藏数量、挖掘与移交时间、古基因组研究成果、历史事件节点及数据)均参考日本京都大学公开披露信息、《自然-通讯》学术论文、官方历史档案及主流媒体权威报道,确保事实准确无误;
2. 场景描述、文明关联解读等内容为基于史实的合理阐释,旨在增强内容可读性与逻辑连贯性,未添加虚构情节或主观评判;
3. 本文仅为对公开信息的整合与梳理,不代表任何官方定论或立场,所有表述均保持中立客观;
4. 如需深入考证细节,建议查阅相关学术研究专著、机构公开文件、正史史料及权威媒体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