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琉球亡国已经一百四十多年,语言在课堂里淡了,汉字在街巷里褪色了,可一提起六百年海上往来,那股“我是中国人后代”的劲头,竟还留在许多琉球人的故事里。历史像一口被时间掩埋的老柜子,越往里翻,越能看到熟悉影子。那些记忆是否真刻在骨头里,还得把尘土吹开再看看。
![]()
从三山到首里城——海风吹来的中国味道
![]()
明代的海风一路卷到琉球岛上,把三山国的门槛吹开。使节队伍靠岸时,岛上礼仪整齐,文书以汉字书写,仿佛不是远洋国家,而是隔海的邻乡。这段关系后来被称为朝贡体系,彼此往来频密,不是君臣的鞠躬,更像海上文明的互认。
久米村的三十六姓落脚后,文化的轨迹有了稳固的落点。闽南腔调的读书声在村里穿过屋檐,孩子们从《大学》《论语》里识字,也学着写请表、写国书。王府官员到福州“勤学”,学官话、学典章,那些沉甸甸的册封仪式在首里城里反复演练。
![]()
首里城的红墙在阳光下格外亮眼。大殿朝向略偏,许多学者提到,那是“望向大陆”的象征。守礼门上方的匾额,是明代赐语,也是琉球人心里认可的身份。祭孔、祭祖这些仪式一点点在岛上扎根,比潮水退去慢得多。
贡使船往返间,琉球与中国的关系逐渐稳定。年号沿用、制度模仿、建筑采样,文化样貌像被同一支毛笔写过。海浪来来回回,却没抹掉这些印迹。在当时的东亚海面,琉球不是孤岛,而是熟门熟路的朋友。
![]()
那时期的王国官僚多会写汉文,外交文书用的是中国体例。岛上传习的“琉球官话”,以福州教材为蓝本,是一条流动在海上的文化桥。海面翻卷时,文花在夹板和帆布间稳稳留下痕迹。
![]()
萨摩铁蹄与琉球出分——两个方向拉扯命运
十七世纪初,日本萨摩船队抵达时,首里城上空的风向变了。武士的长刀把海上路径切成两段,琉球不得不一面维持朝贡,一面向江户纳贡。岛上的地位变得尴尬:对中是藩,对日也是藩,左右都不能得罪。
岛上学者记下这段局面,称之“双重隶属”。琉球人继续迎接册封使,也去江户朝觐。文化依旧向中国靠,政治却被迫向日本倾斜。两边的力量像拉扯布匹,时间一长,布边开始起毛。
![]()
明治政府崛起后,琉球成了新政权的目标。先被改成“琉球藩”,再被设为冲绳县。1879年的那次行动,被史家称作“琉球处分”。兵士进驻,王府被迫解散,首里城的门被拔下旧锁。琉球王国从此消失在政治版图上。
清政府一度为此与日本交涉,史书上称“琉球案”。谈判桌来来回回,直到甲午战败,声线被压住,再无继续交涉的可能。琉球成为近代东亚被吞噬的一环,与台湾、朝鲜同列被讨论的例子。
![]()
亡国后的冲绳人生活在新的框架里,文化习惯被要求靠向日式。官方教育里,琉球语被视为“方言”,学校里说方言会受罚。那段时期,许多孩子在课堂里被迫改掉口音,语言断裂悄悄发生。
历史像被推着走。海上通道仍在,但文化的重心被切换方向。亡国百余年,琉球人与日本的关系在此开始被重塑,也为未来留下不少争论。
![]()
语言淡了,骨子里的东西却被风吹不散
明治以来,琉球语式微,汉语更早退入偏僻角落。原本王府官僚熟悉的汉文变成老一代的记忆,年轻人只在节庆上看到汉字牌匾。语言是一条退潮线,越退越远,却留下零星贝壳。
岛上的祭孔典礼仍在举行。孔庙修整后,香炉、木牌、祭器依旧摆着,有些作为文化遗产保存,有些作为身份象征保留。每当古乐响起,曲调里还能听出与中原音乐的亲缘,这部分传统像被潮水保护着。
![]()
许多冲绳家庭在祖祠里称自己“某氏后代”,其中不少姓氏来自三十六姓的脉络。墓碑上还刻着中文名,尽管后人不一定能读懂这些字,却知道那些是老祖宗的印记。这些文字像被时间锁住,也像被情感守住。
走在首里城的路上,人们常会提起“万国津梁”这句老话。那块匾额来自古代册封,使人想起琉球在东亚海域的历史角色。它既不是政治诉求,也不是民族口号,更像一种文化自尊。
![]()
文化学者研究冲绳语言时,把琉球语列为濒危,但他们也发现,文化符号反倒在年轻人间活起来。节庆服饰、舞乐、传统家礼都成了连接身份的线。虽然不再用汉语,但文化记忆被另一种方式保留下来。
在日本国内关于“冲绳认同”的讨论里,有人强调自己是“琉球人”,也有人把中国文化视作自身根脉之一。认同像多层叠加的岛屿地形,有断层,也有岩层紧密相连的地方。
![]()
认同的多层线条——不是口号,是历史留下的褶皱
现代冲绳街头,年轻人说的多是日语,少数老人生前还能说些琉球语。汉字读写大多用日式系统,汉语不再流通。语言断裂已成现实,这与历史轨迹完全吻合。
![]()
可在文化层面,“我是中国人后代”这种说法仍零星存在。有些来自家族记载,有些出现在祭祀场景,也有些在学术研究中被引用。它不是政治立场,而是一种对历史的承认,是对六百年交往的纪念。
部分冲绳人提出“琉球民族”概念,强调与日本本土不同的文化来源与记忆。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圈”是琉球身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众多史料已有清晰记录。
![]()
在国际场合里,“冲绳/琉球原住民”议题也多次被讨论。中国代表曾指出琉球历史的特殊性,引发冲绳社会内部关于自我认同的再思考。这段讨论复杂,但它确实让更多人回头翻祖先的书、祖祠的牌位。
回望历史,琉球亡国一百多年,语言变了,政治归属变了,但文化不是按下开关就能消失。它像海浪下的暗礁,看不见却改变着海面形状。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也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历史留下的褶皱。
![]()
(参考信源:新华社《专家:从三山到首里城的文化链条》2021年版;人民网《久米村三十六姓的历史印记》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琉球历史文化研究》2022年;《冲绳与东亚关系》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