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脸上擦的是什么花粉……”11月13日,当中国戏曲学院的两名学生唱起这段韵味十足的京剧《卖水》时,实时录制的视频就显示在练功房正中间的大屏幕上,这段视频也将成为老师指导学生唱段的重要依据。这是该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设计的“数字教材+智慧练功房”教学辅助系统。
这是首都高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的缩影。为深入贯彻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及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部署要求,北京市教委对首批12个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开展重点培育和指导。而今,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显示,在教学、科研、治理、就业、实训等多个维度,AI已为高等教育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
11月13日,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智慧练功房,教师张艳红借助智能设备分析学生们课堂上的唱段。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
高效回看课堂视频
“你站的位置要更靠前一些,然后手要抬起来,再慢慢转身……”当天下午,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花旦行当老师张艳红拖动屏幕上的进度条,逐帧分析教学录像,并亲自示范,为学生们讲解如何改进动作。记者了解到,在首批12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中,教学场景是首要的应用场景。借助AI的智能化手段,高校课程教学全过程不断优化,也逐渐突破传统教学时空与模式限制,构建起人机协同的高效教学新模式。
中国戏曲学院陆续完成了9间戏曲练功房的智慧化改造,同时研发的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全面覆盖戏曲剧目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为戏曲剧目课教学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和工具支撑,有效提升了戏曲剧目课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张艳红表示,有了AI的加持,学生学习更方便也更高效了,“比如,戏曲表演学生都要在课后观看课程录像来复习,但是每次课时间都很长,超过三个小时,录像中学生自己的表演和老师的指导互相穿插,学生复习起来很费时间,有了AI自动总结提炼,学生可以快速了解课堂要点,点击要点还能直接跳到录像对应位置,观看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复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AI将成为学生们提升口语水平的帮手。记者了解到,该校正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多语种教育教学创新”项目,在法语等6个语种11门课程14个班级中率先开启探索。学校还在开发AI口语自测模块,以AI对话形式辅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和测评,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升级知识图谱4.0版本,对知识点和学习路径有了全新的视觉化呈现,学生可直接从知识图谱进行卡片式学习,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使用体验。
北方工业大学构建了包括关键词、能力维度、基本教学目标、知识单元和课程目标等多种要素的立体化知识-能力图谱,研发智能教学平台,直观构建课程画像,助力师生及时掌握学情,实现“学-练-测-评”的自主学习闭环。
北京工商大学则搭建了AI赋能的数字商学交叉学科课程和教学资源应用平台,集成自适应课程、智能推荐交互学习空间、智能学习矩阵资源群,拓展智能化教学边界,形成特色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首都师范大学在应用数学综合教学平台中引入了AI智能体功能模块。备课时,教师可通过大模型进行脚本化编辑,快速生成教学文档、演示动画等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调用资源为学生直观呈现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习与考核中,平台内置题库与智能批改工具,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和学情分析。
科研成果转化周期减半
教与学之外,AI在科研领域和实训环节同样大有作为。部分高校通过自主研发垂类大模型、构建高质量数据集、搭建智能体平台等创新举措,在农林、经济等多个学科领域持续探索,实现AI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科研创新取得系列新突破。
进入“数字京村”平台,村民可以一键查看村里的公开信息,也可以拍照报修……在北京房山、昌平、平谷等区200余个乡村,北京农学院“数字京村”平台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该平台融合AI大模型、知识图谱、图像识别及物联网传感技术,面向乡村治理、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构建“智能问答—科研数据生成—人才实训”一体化农林教学科研新场景,实现科研成果即时落地、农户需求精准响应、学生能力跨界提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则研发了财经特色教育专用的“驼灵”大模型,构建多模态财经知识库,围绕学科大模型深化、智慧课程开发、智能体与数字分身建设、虚拟仿真应用五大方向,推动高校数智化转型与产教融合。目前,已开发十余门智慧课程,嵌入财经智能体串联虚拟仿真实践,并同步落地教师数字分身、课程智能生成等工具。
可以在跑步的时候测量心率,可以在训练的时候提供专业建议,还可以发布跌倒预警……首都体育学院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体育教育,开发了支持田径、体操、武术等专项运动的AI评估与指导系统。科学健身监测场景中,“首体健身APP”集成运动强度分析、危险事件预警(如跌倒、溺水)等功能,服务全国高校学生课余锻炼,已推广至26所高校。
AI也为学生们的实训带来了改变。首都医科大学针对口腔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病史采集、口腔检查、病历分析等,进行一体化虚拟智能仿真系统研发,构建涵盖多种口腔疾病、高度逼真的虚拟口腔标准化病人模型,搭建基于临床情境的情景化口腔临床思维培训与考核实践平台,为各层次口腔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和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提供支撑。
学生专属的AI小助手
“我想选一门课,不太清楚这门课的基本信息和教师资料,又不太好意思直接去问老师。这时问AI小助手就很方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李佳澎告诉记者,自从“智慧勤信”平台上线以来,许多同学积极尝试使用。其中教务助手和课程帮手是他最常使用的功能模块。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打造了校园智能助理平台“智慧勤信”。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
“智慧勤信”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打造的校园智能助理平台,融合智能问答、智能问数和智能应用三大核心功能,实现校内事务的智能化办理。平台支持师生自主构建智能体,实现应用模块开发。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李柏锐团队在学校举办的智能体大赛上,开发了应用于图书馆的智能助手Bistu-Bookbot。通过图书馆官网链接跳转到智能体上,一句话进行图书检索和借阅排行查询等。“此前如果同学们想借书,可在开馆期间通过专门机器查询。但是通过智能体,可以24小时随时查询,方便了很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生态已初步形成。在这个生态环境当中,既有教师参与,也有学生参与,以赛促学、以管促研,通过AI智能体平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赋能,共同促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走上快车道。”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涛说道。
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分析全国及地方产业用人需求,生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助力专业建设……基于AI技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谱系图,服务产业发展升级。在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学情分析等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教学、学习支持。
AI也在高校就业指导环节发挥作用。北京工业大学以“燕小北”AI就业指导助手为载体,构建“智能诊断-精准匹配-能力提升-闭环服务”四维赋能体系:在“智能诊断”环节,平台基于“数智化档案”整合学生学业成绩、实习实践、心理测评等数据,依据学生发展规划筛选适合的职业规划导师;随后,“精准匹配”环节引入AI抓取招聘市场岗位信息,对比简历与岗位描述,帮助毕业生一键跳转投递心仪岗位;“能力提升”环节则可根据学生简历信息、申请职位任职要求,提供沉浸式高质量面试训练服务;最后的“闭环服务”依托数智化技术,实现就业手续及常规服务的全部线上办理。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李劼 校对 贾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