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建筑业那点事儿)
工程行业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道路。只要人类还需要住所、交通和公共设施,这个行业就会一直存在。它就像社会运转的骨架,不可或缺。
但奇怪的是,这个“永远在”的行业,现在却留不住人了。
回想十年前,情况完全不同。那个时候,土木工程还是很多人眼中的黄金专业。毕业生们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在“选”工作。去哪个单位,去哪个项目,手上往往握着好几个offer,考虑的是哪里给的待遇更好,哪里的发展空间更大。
那时候的工程人,虽然也知道工作苦、环境差,但心里有股劲,就是有个“奔头”。这个奔头很实在:高收入。辛苦是辛苦,但回报对得起付出,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能攒下家底。
然而,行业的寒潮说来就来,几乎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反应的时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风向变了。以前让人眼热的各种补贴、奖金开始大幅度取消。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名义上的工资可能没怎么动,但实际算下来,收入甚至倒退回了十年前的水平。
收入降低的同时,工作量却在增加。项目周期越压越短,各种考核越来越多。“加量不加价”成了常态。以前的“奔头”渐渐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压力和迷茫。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工程人在纷纷离开。
这种离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的,看清了现状,下定决心转行,去考公或学新技能,想换个活法。另一种是被迫的,在项目减少、公司优化的背景下,成了被“离去”的那批人。
这个行业真的不需要人了吗?也不是。
老的模式在减少,比如大规模的新建工程,后续的增量或许不会像过去那么大了。但新的需求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了“更新”阶段,老旧小区的改造、既有建筑的加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这些“拆改工程”正在逐渐递补上来,成为行业的新方向。
所以,工程行业本身并不会消失,它只是在变换形态。
这也就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观点:工程行业会一直在,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自己的形态,从“新建”转向“更新”,从“增量”转向“存量”。
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大部分工程人,尤其是那些伴随了“黄金十年”成长起来的工程人,却可能真的要离开了。他们或是不适应新的考核方式,或是不想再忍受与付出不成正比的回报,或是被动地被行业甩下。
行业的新陈代谢是冰冷的,它只负责存在和发展,而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却要独自面对去留的选择和时代的浪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