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籍作家九九是一名勤奋且创作力旺盛的女作家,从早期的长篇小说《朱砂》《牛背雨》《蓝莲花》《琵琶洲》《归群之雁》,再到今年出版的长篇力作《岛上灯塔》《疙瘩火》《壁上冬夏》,九九一直专注于长篇小说创作,作品或聚焦特殊儿童群体的成长经历,或关注长江保护的时代命题,或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孩子们的生存状况,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新作《壁上冬夏》是一部长篇生态小说,分为《上卷 夏》《下卷 冬》两部分,上卷再现主人公宋望舒大学毕业后的乡村生活经历,热爱艺术的他有着理想主义的激情,敢想敢干,试图以壁画来唤醒村民的环保意识;下卷以返乡投资的孙小华为主线,书写改善乡村环境、打造农业生态园、建设美丽乡村的创业故事。
![]()
自然景观与乡间壁画相融
由书名《壁上冬夏》便知,夏、冬两季是这部小说叙事的两个时间段。作品中,作为事件要素的自然景观的呈现,主要有两种形态: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的乡村风光,如四季更迭、风雨雷电、鸟兽虫鱼等,重在呈现自然界的变化;以纸张、墙壁、扇面等载体形式呈现的自然景观,稻田、叶子、棉花、雎鸠河、雪景等是其内容,绘画暗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和温度。先来看现实的乡村风光,在第一小节《雹子天》中,宋望舒在雹子天与大暴雨中隆重出场,他头顶一个旧的钢精锅,在大雨中如落汤鸡般回家。再如第七小节《瘦河和它的儿女们》的开头,河堤内外的草滩、渡口、小船、田野、房子等景观,构成了一幅“崭新而清丽的水墨画”。自然风光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空间背景,让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更加贴切。
再来看绘画作品中的自然景观,风景经由创作者宋望舒的选择和艺术处理后,以一幅幅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首先出场的“稻田收割图”,它源自宋望舒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摹。金色的稻田中,红色的收割机在阳光下轰隆作响,黄色的秸秆如蝴蝶般在飞舞,一幅颇具诗意的农事劳作场景跃然纸上,丰收的喜悦流淌在画作之中。在第四小节《笔尖上的稻田》中,处理墙面、刷底漆等漆干、作画,一系列的程序让创作颇具仪式感。蓝天、稻田、收割机等从草图走向了墙壁,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村主任对这幅作品大加称赞,同意了宋望舒在文化长廊其他的墙壁上作画。于是,“一片好大好大的树叶”出现了,它是宋望舒的心血之作,充分展示了他的绘画才能,也赢得了观众们的惊叹与赞赏。宋望舒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幅作品的创作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是脆弱的,随着一声巨响,墙皮大面积脱落了,壁画也变得残缺不堪。美在一瞬间消失了,消失于一场意外。这给宋望舒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无法直面现实。在小说的《下卷 冬》中,宋望舒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扇面上作画,只因其心中尚有挥之不去的恐惧。宋望舒在一幅耗时四天的钢笔画中找回了信心,于是,他开启了一个大工程,在村民们的墙上画出了雎鸠河畔的美景、仙樱花、莲花、白棉花等。
生态意识与乡村建设相生
宋望舒心中生态意识的觉醒,始于曾经路过嘎嘎桥时的见闻:在嘎嘎桥下,“腐烂的包菜、茄子、辣椒堆成一座小山,几乎霸占了大半条人工河,河里的水淤积在此,与垃圾混合在一起,散发出阵阵恶臭”,桥上的风景与桥下的垃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落差感让宋望舒心里一震,富贵大叔往河里倒白菜的行为更令人无可奈何,阻止与劝说没有丝毫作用。在宋望舒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以绘画作品来激发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种子。在《瘦河和它的儿女们》一节中,宋望舒得知不少村民从河里捕捞歪渣子(俗称小河蚌)卖给城里的餐馆,十分心痛。歪渣子是改善水质的净化器,当它们在夏季被村民过度捕捞后,势必会破坏生态的平衡。有一次,宋望舒和小伙伴们前往葡萄园,摘下葡萄正准备品尝时,被凤英婶婶以农药之名阻止。
瘦河河畔是一处游憩的绝佳之地,美丽的花海让人们流连忘返。宋望舒发现了一种橘红色带毛刺的果子糖罐子,他将果子递给妹妹宋苇杭,妹妹放入口中便吐了出来。当宋望舒在草地上来回寻找灯笼果时,没有一丝踪迹,经过分析,他认为灯笼果的消失可能是由于随意丢放的废弃药瓶,残留的农药污染了土地和水源。宋望舒对环境的破坏进行了思考:“一切都是人类自己的问题,是对大自然过度开采、利用、浪费和破坏。”宋望舒的生态观念一步步得以强化,从垃圾堆积带来的直观感受,到意外发现利益驱使村民过度捕捞,再到对生态环境变化原因的探寻,他的认知经过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化。
在宋望舒看来,唤醒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至关重要,壁画是他擅长的有效方式:用作品中的花鸟、稻田等美景来引导村民们爱护环境,进而实现共建美好乡村的愿望。宋望舒做到了知行合一,他费尽心血在每家每户的墙壁上作画便是明证。除了宋望舒外,在《壁上冬夏》中,九九还设置了一条以改善乡村环境、营造美好家园的线索。返乡创业的孙小华叔叔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打造七星生态园,投资建设智能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新的种植模式和方法;同时,对旱厕的改造,对养猪场的升级改造,重新构建污水处理系统,安全利用沼气,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举措在客观上改变了乡村落后、脏乱的面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让水源和食物变得更加安全。在《童话草莓园》一节中,孙叔叔将一块荒芜、贫瘠、污染过的土地改造成草莓生态园,让宋望舒更加坚定了以画改变人们观念的决心。在村民们的眼前和心中,一幅美好的、和谐的、安全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壁画魔力与艺术感染相通
在《壁上冬夏》中,绘画作品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对于宋望舒及其父亲而言,艺术创作是一件让人享受的事情,他们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之中,以纯熟的技法将自然的美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绘画作品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情感的抒发,更在于一种启蒙,一种引导村民从遗忘的乡村经验中获取美感,从而催生出保护环境的现实渴望。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壁画具有教化民众的作用。
与宋望舒相似,壁画在麦冬的生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初,宋望舒以壁画之名,获得了麦冬父母的信任,将麦冬从厌学与逃避的心理状态中拯救了出来。麦冬在绘画前立马变得安静下来,这就是绘画的魔力所在。通过与宋望舒的长期相处,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三个臭皮匠》一节中,麦冬在绘画中找回自信,艺术作品带给他无穷的想象力,也让他重拾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作品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和审美。起初,富贵大叔没有一丁点环保意识,对宋望舒在墙上作画十分抗拒。在看到墙上的作品后,他同意宋望舒在自家的墙上作画。画作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富贵大叔,他的心理嬗变折射出艺术作品的力量。同样,孙叔叔从一幅钢笔画中发现了童年的生活场景,他在画中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在《群鸟飞上墙》一节中,凤英婶婶看到自家墙上的仙樱花,内心充满惊喜,表示“以后不会再干那缺德事了”,绘画作品让她变得善良和真诚。李家姨姨看到墙上的红莲与自己的名字密切相关,言语中不由充满了自豪。张家婆婆墙上的白棉花,寄托了对曾经的生活岁月的怀念,她的“眉眼里尽是满足”。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超越时空的,它能唤醒人们曾经的记忆和生活,给人们的内心送去温暖与感动。
在宋望舒的激励下,宋苇杭、麦冬、宋望舒的父亲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萌发了创作的欲望,他们拿起画笔,创作出各自满意的作品。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它能够将创作者对美的感知传递给一颗颗热爱自然与生活的心灵。在《壁上冬夏》的结尾,宋望舒计划在全县的墙上画出更多美妙的作品,这是他的心愿,也隐含着村民们对美好环境、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
本文作者周聪
![]()
(周聪,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编审、湖北省作协签约评论家)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