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转自:中国建设新闻网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建筑业的当下,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成为驱动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BIM技术分中心负责人李沐林,凭借8年深耕钻研,以精准建模的坚守、技术创新的突破,诠释着当代建筑人的工匠精神,先后斩获2024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西部技能之星”、2023年四川省“川建工杯”职业技能竞赛第4名等多项荣誉。他的成长与实践正是数字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缩影。
从瓶颈突破到摸索“独门心法”
工程造价专业背景与BIM技术的强融合性,让李沐林选择了BIM相关工种。但刚上手时,复杂工程BIM模型的精准搭建,尤其是多专业协同建模的碰撞排查逻辑,曾让他陷入发展瓶颈。
为突破困境,李沐林开启“专项攻坚模式”。每天晚上投入3小时拆解典型工程案例、梳理建模规范,在反复练习中摸透技术逻辑。随着实践深入,他还探索出“模型—施工—反馈”闭环练习法。先按施工图纸搭建基础模型,再对照现场施工流程模拟推演,发现偏差后优化模型参数,直至模型能精准指导施工。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109亩住宅及配套项目中,这一方法成功解决了地下室机电管线与结构梁的碰撞难题,避免了现场返工,这成为他技术成长的重要节点。
以“数字化引擎”支撑工程品质
作为BIM技术分中心负责人,李沐林深知BIM在工程建设中的“数字化引擎”角色——覆盖前期设计优化、施工过程协同、成本管控、进度模拟等全流程,是工程品质的重要保障。而邛崃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建项目让他深刻体会到“技能支撑工程品质”的意义。
在该项目中,李沐林团队通过BIM技术实现多重突破。对医院各科室装饰装修和设备设施布置进行仿真模拟与环境分析,提前解决问题以减少返工;模拟预制手术室结构模块,精确定位各部件及设备位置,杜绝现场二次开槽与随意打孔,保障高效装配;对走廊及设备机房机电管线进行综合排布优化,用BIM模型出图辅助套管预留预埋,实现综合支吊架模块化标准化制作安装,最终达成“一次成优”的目标,让BIM技术的价值在实际工程中落地生根。
在细节把控与协同创新中坚守
李沐林对当代建筑业的“工匠精神”有着清晰的理解:“‘工匠精神’是‘协同创新、精益求精’的结合,既要坚守技术严谨性,又要适配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他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建模时,他严格遵循规范标准,确保每个构件参数精准无误;面对复杂工程难题,牵头组建BIM技术攻坚小组,反复推演优化方案;BIM可视化交底环节,更是细化到每个施工工序的操作要点。新都高新区M0综合体(轨交科创中心)项目的经历,更让他深刻领悟“细节决定成败”。建模初期因忽略室外管线的微小坡度参数,导致模拟施工出现排水不畅隐患,后续通过逐段核查管线数据、修正模型细节才解决问题。“BIM技术中的每个细节参数,都直接关系到工程实际效果,容不得半点马虎。”李沐林感慨道。
工匠精神融入数字化转型
随着建筑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李沐林认为“工匠精神”需要注入新内涵,既要坚守传统工匠精神的严谨细致,又要具备运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数字化思维、跨界协同能力与创新转化意识。
对于未来的规划,李沐林的目标清晰而具体。技能提升上,深入学习AI在BIM中的应用,掌握模型自动纠错与性能优化方法,研究数字孪生技术,探索BIM模型与实体建筑实时数据的动态关联;技术研发上,计划开发基于BIM平台的轻量化插件,集成自然语言处理功能,推动BIM技术向全员应用普及。同时,李沐林格外重视匠心传承。他认为,应该尽量吸引年轻人投身建筑业,通过培训、竞赛、项目实践等方式,将“严谨务实、追求极致、勇于突破”的“工匠精神”传递给行业新生代,让数字匠心在更多人手中延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