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聊起劳动仲裁的事,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员工提起劳动仲裁,胜诉率居然相当高。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很多人可能以为,打官司就要证据充分,员工面对公司是弱势群体,肯定难赢。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根据多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的统计数据,在劳动纠纷中,员工的胜诉率远超企业。
![]()
为什么员工仲裁胜诉率这么高?
核心关键就在于四个字:举证责任。
我有个朋友小王,前阵子就因为加班费问题和公司闹翻了。他提起仲裁时,只简单陈述了事实: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周末经常加班,但公司从来没给足加班费。结果仲裁委要求公司提供近两年的考勤记录和工资发放凭证,公司拿不出完整证据,最后只能认栽,赔了小王六万多。
你看,小王根本不需要自己收集复杂证据,只需要提出主张就行了。而公司则要拿出真凭实据来反驳,拿不出来就要承担不利后果。
公司必须提供哪些证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具体来说,公司通常需要提供:
近两年的工资支付记录——很多公司工资发放不规范,发现金、微信转账,没有明确的工资条,或者工资条上没有员工签字。一旦发生纠纷,公司说发够了,员工说没发够,仲裁委会采信谁?很显然是员工。
考勤记录——这是计算加班费的关键。不少公司的考勤记录不完整、没有员工确认,甚至临时修改考勤表。这种情况下,仲裁委很可能会采纳员工所说的加班事实。
社保缴纳证明——还有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按最低基数给员工交社保,甚至不交社保。这在仲裁中基本一告一个准。
加班费支付凭证——加班费计算是个技术活,很多公司虽然付了加班费,但没有明确区分,只是在工资里多给了一些,说不清哪部分是加班费。这种情况下,仲裁委很可能认定公司未足额支付加班费。
![]()
企业常见软肋,一告一个准
从我接触过的案例来看,企业在劳动仲裁中败诉,通常栽在以下几个地方:
工资发放不规范:没有明确的工资条,或者工资条上没有员工签字。等到仲裁时,公司说已经足额发放了,却拿不出有力证据。
考勤记录缺失:特别是对于加班情况,很多公司没有完整的考勤记录,或者记录方式不规范。员工主张加班费时,公司无法反驳。
社保缴纳问题:不交社保、不足额交社保,这些都是企业的硬伤。员工一旦提出,企业基本没有辩解余地。
规章制度不合法:很多公司的员工手册、规章制度没有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甚至内容违法。以此为由处罚员工,在仲裁中很难得到支持。
面对不公,员工该如何维权?
如果你确实遇到了劳动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想要维权,记住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先礼后兵与公司友好协商,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有时候公司为了避免麻烦,会选择协商解决。
第二步:收集基础证据虽然举证责任主要在公司,但你也要准备一些基础证据,比如劳动合同、工作证、打卡记录、工资银行流水等,证明你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第三步:申请劳动仲裁带上身份证明和证据材料,到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填写仲裁申请书。这个过程不收费,一般仲裁委会在收到申请后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第四步:开庭审理仲裁庭会组织双方开庭,公司需要按仲裁委的要求提供相关证据。你只需要根据公司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陈述自己的观点即可。
整个流程走下来,一般需要45日内结案。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
劳动仲裁向劳动者倾斜的举证规则,实际上是国家在平衡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企业用工必须规范,不能再抱着“我说了算”的旧思维。而劳动者在权益受损时,也不应忍气吞声,要勇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各位读者,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劳动纠纷?是怎么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朋友了解自己的劳动权益。
#职场干货 #劳动权益 #职场生存指南 #劳动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