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被一个非常认可的客户拉黑了。
没有争吵,没有抱怨,只是在一个平常的下午,我发出的消息前,出现了一个冰冷的红色感叹号。
![]()
那一刻我明白,我所以为的“专业跟进”,在对方眼里,不过是一种持续的打扰。我们总是急于表达,却忘了销售的真正起点,是倾听。当我终于悟到这一点,并践行了下面三个技巧后,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推销员,而是开始被客户当成解决问题的“自己人”。
技巧一:不做“录音笔”,做“翻译器”
- 客户说: “我再看看,比较一下。”
- 录音笔式回应: “我们的优势是……”(继续推销)
- 翻译器式回应: “明白,选择确实需要谨慎。您主要想从哪几个方面再比较一下?是更关注后期的服务保障,还是具体功能的落地性?”
心法: 将客户模糊的抗拒,翻译成具体可讨论的顾虑点。
技巧二:放弃“话术本”,拿起“备忘录”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沟通后,花一分钟记录客户的个性化信息:
- “王总,女儿今年小升初,最近常跑学校”
- “李经理的团队新来了两个应届生,业务不熟,他压力大”
下次联系时,一句“王总,孩子学校的事落定了吧?”远比十句“您考虑得怎么样?”更能直达人心。
![]()
技巧三:从“群发助手”到“专属信使”
当前两个技巧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客户画像后,我发现传统的群发方式已经完全不够用了。我需要一种方法,能快速找到“所有为员工培训头疼的经理”,或者“所有担心数据迁移的老板”。这正是我工作流程中的一个关键升级:我开始借助里德助手Plus的批量打标签功能来固化这套方法。 我不再需要手动记忆或杂乱地记录,沟通后我会立刻为客户批量打上如“培训需求”、“预算敏感”等标签。这让我能在需要时,一键筛选出具有共同痛点的客户群体,进行精准的价值传递。比如,当我要分享《新员工快速上手指南》时,只需选择“培训需求”这个标签群组,就能一键触达所有相关客户,让每次沟通都言之有物。这套方法让我的“用心”能够规模化落地,而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
![]()
写在最后
这三个技巧,本质上训练的是我们共情的能力。而合适的工具,能让这份用心更持久、更高效地传递出去。
当你不再执着于自我表达,开始真正看见你的客户时,他们回报给你的,将不仅仅是订单,更是弥足珍贵的信任。
你是否也有过从“打扰者”到“自己人”的转变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愿我们都能在真诚沟通中,收获信任,成就更长久的合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