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巴菲特宣告‘谢幕’,年底将卸任伯克希尔CEO”的新闻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他发布的最后一封致股东信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读来令人动容。作为一个闻名全球的投资人和企业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职业生涯颇具传奇色彩,受到很多投资界人士的推崇,也影响了不少中国的投资人。中欧校友、知名投资人、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斌,由巴菲特留下的商业箴言和道德警示而感,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投资领域的心得感悟。
![]()
奥马哈的水土滋养了一份穿越时空的投资智慧,如今虽渐行渐远,却在每一个价值追寻者心中种下了永不熄灭的火种。
展读巴老那封饱含深情的谢幕信,95岁高龄的他宣布将不再撰写伯克希尔年度报告,我的内心不禁泛起层层涟漪。而这些年在投资路上的求索,让我深刻懂得,每一次告别或许都预示着新的开始。信中的他依然睿智、幽默而充满温情,宛若一位相识多年的师长在炉火旁与你促膝长谈,娓娓道出奥马哈的点点滴滴,却在平实言语间,道破了投资与人生的真谛。
作为曾三次亲赴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的中国投资者,每当回想起在那熙熙攘攘的会场,那位戴着厚眼镜的老人连续5个小时耐心回答提问的场景,我总不禁联想自己在中国资本市场30多年的跋涉,从深圳到奥马哈,价值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却同样需要时间的滋养。如今,巴老将舞台交予继任者,一如时间终究要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代。
![]()
01

价值之根,深植沃土
巴老在信中不惜笔墨地回忆奥马哈——这座生他养他的美国中部城市。他深情写道:“我在奥马哈受益良多。这里塑造了我和伯克希尔,也塑造了我们的运气。”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2007年第一次走进奥马哈时的震撼,这座朴实无华的小城,竟孕育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这恰印证了我的理解,价值投资从来不只是分析报表、计算数字,更是一种根植于特定土壤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在我的《时间的玫瑰》一书再版序中,我曾写道:“投资考验的是我们思考的极限——一种蕴含在心灵深处的力量。”而这份力量的源头,正是巴菲特和芒格所展示的那种对知识的诚实、对能力的清醒认知,以及对道德的坚守。
信中提及的那些奥马哈人——查理·芒格、斯坦·利普西、唐·基欧,他们比邻而居、相互扶持,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这种长期主义的人际关系,也恰是价值投资最好的注脚: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沉淀,真正的信任需要岁月验证。
![]()
02

道德与商业的悖论
在物欲横流的资本世界,许多人认为讲道德注定吃亏,但巴老和芒格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恰恰相反的真理。
巴老曾坦言:“我父亲霍华德告诉我,不要做不能登到报纸头版上的事情。”
他对伯克希尔全体员工的要求是:“金钱上的损失,甚至是非常大的金钱损失,我们承受得起。但是,名誉上的损失,甚至是一丝一毫的名誉损失,我们都承受不起。”
这种对声誉的珍视,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芒格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因为坚守道德而赚了更多钱。我们的经历表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话是对的。他并没有说诚实是最好的道德品质,他说诚实是最好的为人处世之道。”
回想巴老在信中提到,查理·芒格是他64年的挚友,“我们意见有分歧,但从不吵架”。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友谊,正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之上。
而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危机中,巴老临危受命,以彻底的坦诚和透明拯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投资银行。他没有掩盖错误,而是坦率承认、公开道歉,最终赢得了监管机构和市场的谅解。诚实不是策略,而是品质,这一理念贯穿了巴老的整个投资生涯。
![]()
03

时间的玫瑰与耐心的资本
巴老在谢幕信的结尾写道:“我比前半生更满意后半生。别为过去的错误自责——学一点教训,继续前进。选对榜样,模仿他们。”
如此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价值投资的精髓:长期主义与持续学习。
在《时间的玫瑰》中,我提出:“投资,最难的事是什么?我的阅历告诉我,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75岁的时候拥有了450亿美元的财富,而在于他年轻的时候想明白了许多事情,然后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
巴老自己也曾犯过错误,他在2025年的致股东信中坦诚,自己最大的错误不是犯了错,而是没有及时纠正错误。这种拖延被芒格形象地称为“吮拇指”(thumb-sucking),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他收购伯克希尔纺织厂后,明知这个行业没有前景,却因为种种情感因素拖延了20多年才关停。他坦言自己不是一个“狠”人,无法轻易对员工说出“你被解雇了”。
这种人性的柔软,既是他的弱点,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真正的价值投资,就是与时间做朋友,陪伴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巴老在信中提到,即使在95岁高龄,他仍然每天去办公室工作。这种对投资事业的纯粹热爱,正是他能够穿越多个经济周期,创造投资奇迹的根本原因。
04

从容告别与投资传承
巴老在谢幕信中展现的从容与平静令人动容。他不仅对继任者格雷格·阿贝尔充满信心,也对伯克希尔的未来保持乐观。
他写道:“我会保留部分A类股,直到股东们对格雷格像信任查理和我一样放心。那不会太久。”这种放手与信任,体现了一位智者的胸怀。
他将自己的财富捐赠给家族的4个慈善基金会,其中包括以他已故妻子命名的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他坦言:“我的三个孩子已分别72、70和67岁。我希望在他们仍健康、头脑清晰时,让他们主导我几乎全部的慈善遗产。”
这种“不死后掌权”的智慧,与他在投资中的及时放手如出一辙。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掌控,而在于传承与延续。
回想起他在信中提到的1938年因阑尾炎住院的经历,那位深夜坚持送他去医院的霍茨医生,那些细心照顾他的修女,还有送他指纹套装的姨妈。这些童年记忆中的善意与温暖,塑造了他对世界的信任与回馈。
![]()
05

寻找一生的光
巴老在信末劝诫读者:“记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事:他误读了自己的讣告,吓得改变了人生。你不用等那种意外——现在就决定希望别人如何记住你。”
这段话让我深思:我们这一代中国投资者,将如何被历史记住?也让我想起自己曾在《价值》读后感中写下的话:“人最难得的是找到一生都愿追寻的光。”
这道光,对巴老而言,是价值的创造与分享;对芒格而言,是理性的建构与传承;对每一位投资者而言,都应该是那个超越金钱的更高追求。
张磊先生在《价值》中强调,应在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坚持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而这份内心的宁静,正是我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时,从两位智者身上感受到的最宝贵的品质。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顾巴老近70年的投资生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连串惊人的投资回报,更是一个人格的完成与智慧的圆满。他从一个捡雪茄烟蒂的价值投资者,成长为陪伴伟大企业长期成长的资本配置者;从一个羞涩内向的男孩,成长为影响全球的价值投资导师。
他在谢幕信中写道:“伟大不是金钱、名气或权力,而是善行。善良无价。清洁工和董事长一样,都是人。”
这种深植于骨髓的平等观与人文关怀,或许正是他能够始终保持清醒与谦卑的根本原因。
![]()
06

结语:玫瑰终将绽放
在我看来,价值的玫瑰需要时间的浇灌,而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像极了默默守望的园丁。如今,巴老这位园丁即将放下他浇灌了半个多世纪的花园,但他的智慧与精神,如同奥马哈的水土,将继续滋养着全球的价值投资者。
巴老在信的结尾祝愿:“祝你们感恩节快乐——是的,连那些‘讨厌鬼’也一样;改正永远不晚。感谢美国给予的机会,即便回报分配并不总是公平。”这种包容与感恩,正是他95年人生沉淀的智慧。
作为中国价值投资的践行者之一,我将继续带着这份智慧,在投资的道路上前行。因为我知道,虽然巴老即将“安静辞职”,但他点燃的价值投资之火,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我始终相信,当玫瑰终于绽放,我们鼻尖萦绕的不仅是花香,更是时间的醇厚、孤独的坚守与信念的力量。这份馈赠,是长期主义者独有的勋章,是穿越漫长等待后,岁月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
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但斌
写于2025年11月12日夜
封面和文中图片由POOK AI生成。
编辑| 李钰婷
责编| 岳顶军
欢迎点击小程序,全方位了解中欧!
![]()
![]()
![]()
![]()
你还可以在这些平台关注中欧
![]()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