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有人喜欢给城市排座次。最近一篇《谁是湖北老二?“卖面”VS“卖电”,谁更厉害,宜昌对襄阳追赶中的惊人冷门!》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把襄阳简单归为“卖面”的传统制造业城市,断言将被宜昌超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为一个在这片土地生活多年的新襄阳人,我要说,这样的论断太过片面。今天的襄阳,早已不是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个“老工业基地”,而是手握5张“王牌”的综合性强者。
![]()
01 交通枢纽,不只是“九省通衢”
有人说襄阳交通“尚未打开新节点”,这可能是信息滞后了。
高铁方面,襄阳已形成“米”字形网络,西武、郑渝、呼南三条高铁在此交汇,是全省唯一拥有三条时速350公里高铁的城市。从襄阳东站出发,1.5小时到武汉、4小时抵北京、6小时达上海,日均客流突破5万人次。
水运方面,汉江上最大的港口小河港已实现“直达长江—江海联运—近洋跨国运输”的三级跳,年吞吐量突破200万吨。
航空方面,襄阳机场通航城市超过30座,新开的乌鲁木齐—襄阳—三亚航线往返超8000公里,填补了没有直达火车的空白。
这种“铁水公空”一体化的枢纽能力,让襄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立交桥”。
![]()
02 新能源,悄悄打造千亿集群
提到襄阳,还只想到传统汽车制造?那你可能错过了最重要的变化。
今年10月,总投资22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70GWh锂电池项目在襄阳开工,建成后将填补大容量储能电池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将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
这还不是全部。襄阳已实现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零的突破”,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0%。从储能电池到新能源汽车,再到绿色材料,襄阳正在新能源赛道上“换道超车”。
![]()
03 航空制造,隐藏的“高精尖”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可能是最具含金量的一张牌。
襄阳的航空工业基地,专注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机载设备等高端制造领域。这不仅为襄阳带来了“高精尖”的产业基因,更重要的是推动“航空+汽车”的技术协同,助力传统制造业升级。
在湖北的城市中,拥有这样高端制造能力的不多,这将成为襄阳未来竞争的关键优势。
![]()
04 文旅爆发,从“有资源”到“有流量”
2024年,襄阳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唐城景区年接待1450万人,管家巷单日最高客流8.9万人次,昭明台国庆假期接待近35万人次......
流量背后是运营的创新:“遇见诸葛亮”实景剧游让三国文化活起来,古城墙的保护与更新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如今的襄阳,已拥有54家A级景区、2个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
![]()
05 农业根基,不只是“卖面”那么简单
作为农业大市,襄阳的根基依然牢固,但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地卖粮”。
“襄阳锅巴”“宜城红薯”成为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今年南漳香菇即便遭遇自然灾害,依然能快速恢复,年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
更重要的是,各县区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枣阳的汽车零部件、宜城的精细化工、保康的磷矿与生态旅游……这种“多腿走路”的模式,让襄阳经济更具韧性。
![]()
城市竞争,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将襄阳简单归为“卖面”、宜昌定义为“卖电”,本身就是对两座城市的误读。
襄阳的优势在于“均衡”——交通枢纽的辐射力、新能源的爆发力、航空制造的高精尖、文旅的吸引力、农业的支撑力,共同构成了一个韧性十足的发展体系。
在“武汉引领、襄阳宜昌双轮驱动”的湖北格局中,两座城市各有所长,各自精彩。与其争论“谁是老二”,不如期待他们如何共同推动湖北走向更强。你说呢?
(本文作者系旅游自媒体人,省级摄影家协会“文艺两新”委员。二十余年行走世界各地,专注文旅创新观察。文中观点基于公开信息解读,仅供交流探讨。原创图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