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晨报
![]()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创纪录
![]()
![]()
美国单日上千航班取消
当地时间1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临时拨款法案,总统特朗普签署后,持续43天的美国联邦政府史上最长停摆正式落幕。这场打破纪录的政治僵局,源于两党在医保福利支出上的尖锐分歧,导致超百万联邦雇员欠薪、4200万人食品援助暂停、520万航空旅客受出行影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经济损失达110亿美元。
尽管民主、共和两党暂时达成妥协,但关于医保福利支出的核心分歧并未解决,联邦政府明年1月大概率会再次出现“停摆”危机。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成政治常态。分析人士认为,这既是党争不断加剧的恶果,也是美国政治体制无法避免的“硬伤”,美国民众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停摆纪录终破 一场两党妥协的“临时止血”
12日晚的华盛顿国会山,弥漫着迟来的“松绑”气息。共和党占据多数的众议院以222票支持、209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参议院此前获批的临时拨款法案,特朗普当晚签署法案,标志着持续43天的联邦政府停摆画上阶段性句号。此时,距离10月1日因参议院未通过新拨款法案导致政府“断粮”,已过去整整6周有余。
这场打破2018年底至2019年初35天停摆纪录的政治僵局,落幕前历经14轮参议院投票的反复拉锯。投票前的辩论环节,两党议员仍在相互攻讦——共和党嘲讽民主党“以民众生计为筹码”的阻挠终告失败,民主党则誓言“为医保福利继续战斗”。最终促成法案通过的,是多名民主党参议员的“倒戈”支持,而美国媒体披露,这些“倒戈者”多为即将退休或无需参与明年中期选举的议员,妥协的政治代价相对可控。
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停摆落幕”仅是两党博弈的暂时休战。根据临时拨款法案,联邦大部分机构仅能按现有水平获得资金至2026年1月30日,两党需在这段时间内就年度拨款展开谈判。而导致停摆的核心分歧——《平价医疗法案》加强型补贴延期问题,仍悬而未决。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约翰·图恩虽承诺12月第二周就该议题投票,但民主党议员直言这是“空洞的承诺”,即便参议院通过,众议院的阻力仍难以逾越。“这不是解决方案,只是把问题推迟了两个多月。”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的表态,道出了许多人的担忧。
回溯这场僵局的发酵过程,两党的“政治算计”清晰可见。特朗普政府试图借停摆推进“精简政府”目标,削减民主党主政州的联邦资金;民主党则想借僵局强化党内凝聚力,提振下滑的支持率。直到停摆引发的民生危机持续发酵,且共和党在11月初地方选举中失利,特朗普承认“停摆负面影响是败选主因”后,两党才终于达成妥协意愿。美国《大西洋月刊》评论:“这场妥协不是基于民众福祉的共识,而是两党权衡政治成本后的无奈选择。”
民生账本“赤字”
千万家庭的生存之困
停摆落幕的消息传来时,华盛顿郊区的联邦雇员阿普丽尔仍攥着超市购物清单发呆。过去43天,她和丈夫作为无薪休假的联邦雇员,靠积蓄和亲友接济度日,“孩子的冬装还没买,原本指望的食品券停发后,每一分钱都要算计”。像她这样的联邦雇员,全美超过百万,其中不少人被迫在救济点领取免费食品,有人甚至兼职送外卖、打零工维持生计。
比雇员欠薪更触目惊心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断供”。创立60年的“补充营养援助计划”首次因停摆而暂停,覆盖全美4200万低收入群体——其中多数人收入低于贫困线。社交媒体上,得克萨斯州母亲阿什莉的视频引发全民共情:收到食品援助金停发通知后,这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母亲泪流满面:“我们被当成了政治筹码,他们在国会争吵时,没想过我们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航空系统的瘫痪则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停摆之痛。由于负责空中交通管制、机场安全检查的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上岗,不少人因生计压力请假,导致人手严重短缺。美国联邦航空局从11月7日起,陆续削减全美40个主要机场10%的航班量,仅9日一天就有近3000架次航班取消、超1万架次航班延误。在华盛顿里根国家机场,55岁的护士希瑟等待3小时后仍未等到航班,疲惫地对记者说:“我们的国家正在崩溃,连基本的出行都保障不了。”美国航空协会数据显示,停摆期间累计520万人次旅客受影响,航空业每日经济损失最高达5.8亿美元。
经济肌体“重创”
110亿美元损失与长期隐忧
“停摆造成的损失,很多永远无法挽回。”安永-博智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达科的判断,得到数据支撑。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12日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这场6周的停摆导致美国经济损失110亿美元,其中30亿美元为“永久性损失”——被取消的航班、错过的商业合同、推迟后最终搁浅的消费,都无法在政府复摆后补回。
对本已疲弱的美国经济而言,停摆的冲击是多维度的。航空业首当其冲,除旅客滞留造成的直接损失外,航空公司因航班削减减少的票务收入、机场商铺的客流下滑,已导致行业损失超20亿美元。零售业同样承压,感恩节、黑色星期五等传统购物旺季期间,超百万联邦雇员及家属缩减开支,美国零售联合会估算,节日消费市场因此少增约45亿美元。
更严峻的是,停摆导致美国核心经济数据“断供”,给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蒙上阴影。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12日警告,负责统计数据的劳工统计局在停摆期间基本停工,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就业数据可能“永远无法发布”。尽管9月就业数据在停摆前已完成统计,但延迟至停摆结束后才发布;9月CPI数据则是紧急召回无薪休假员工“潦草编制”而成,数据准确性存疑。
“这相当于让美联储在制定利率政策时‘两眼一抹黑’。”美国《政治报》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劳工统计局数据是全球投资决策、美联储政策制定的核心依据,即便事后“补录”,也会因受访者记忆偏差导致数据失真。私营机构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ADP)紧急推出周度就业数据试图填补空白,但业内直指“私营数据样本有限,无法替代官方综合统计,部分数据堪称‘垃圾’”。美联储定于12月第二周举行货币政策会议,若关键数据缺失,可能在应对通胀、判断经济走势时出现误判。
党争困局难解
从“甩锅”博弈到治理失序
停摆落幕当晚,两党领导人的表态仍充满对立——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约翰逊宣称“共和党阻止了民主党对财政的滥用”,民主党领袖舒默则强调“这只是战斗的开始”。这种“零和博弈”的姿态,正是美国政府停摆频繁上演的核心症结。
美国国会统计显示,自1980年以来,联邦政府已出现15次停摆。上世纪80年代8次停摆多为“一日游”,90年代最长停摆21天,而2010年以来的4次停摆中,有3次持续超两周,且间隔越来越短。此次43天的纪录,更是将两党对立推向新高度。表面看,僵局源于医保福利支出分歧——民主党要求延长《平价医疗法案》加强型补贴,共和党则坚持削减相关开支;深层看,是两党将民生议题工具化,借停摆推进政治议程。
“议员们缺乏妥协动力,只在乎自身政治利益,而非民众福祉。”美国政治组织“林肯计划”联合创始人里德·盖伦的批评,直指问题本质。普林斯顿大学总统历史学家朱利安·泽利泽进一步分析:“美国政治极化已从‘政策分歧’演变为‘身份对立’,两党在任何议题上都倾向于对抗,即便损害国家利益也在所不惜。”
这种对抗让政府治理陷入“失序循环”。此次停摆期间,联邦机构大面积停摆,除空管、边境巡逻等核心岗位被迫无薪上岗外,国家公园关闭、环境监测暂停、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停滞,多项公共服务陷入瘫痪。更讽刺的是,为避免因航班延误错过投票,部分离京的众议员不得不驾车、拼车甚至骑摩托车千里返岗。堪萨斯州共和党参议员杰里·莫兰坦言:“我们向全世界发出危险信号——美国是不可靠的伙伴,连国会最基本的拨款职责都无法履行。”
民众成为这场政治博弈的最大牺牲品。曾在克林顿政府任职的预算专家琳达·比尔姆斯指出,反复停摆让公众对政府效率彻底失去信心,“当食品券、工资、航班这些基本保障都能成为谈判筹码时,民众怎么可能信任这个政府?”民调数据印证了这种信任危机:66%受访者认为“美国严重分裂”,59%表示“政治极化比五年前更严重”,对国家未来的悲观情绪在各群体中蔓延。
国际观察
美国政坛阴霾未散 明年1月大概率再现停摆
停摆的落幕,并未驱散笼罩在美国政坛上空的阴霾。临时拨款法案仅能让政府运转至2026年1月30日,两党需在未来两个多月内就12项年度拨款法案达成共识,而医保补贴、国防预算、环保开支等多个分歧点仍未触及,不少分析人士预测“明年1月大概率再现停摆风险”。
对两党而言,这场停摆已是“双输结局”。民主党方面,多名“倒戈”议员遭党内严厉批评,内部分歧进一步凸显,且核心诉求未获满足;共和党虽暂时“获胜”,但民调显示多数民众认为其“应对停摆负主要责任”,特朗普的支持率也跌至执政以来新低,为明年中期选举埋下隐患。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两党都想借停摆‘得分’,最终却都丢了民心。”
经济领域的余波更将长期发酵。除110亿美元直接损失外,达科指出,停摆导致的市场不确定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消费者信心受挫,可能让第四季度美国实际GDP年化增长率下降1至2个百分点。“短暂停摆可通过后续复苏弥补,但43天的创伤已渗透到经济肌理,中小企业倒闭、长期投资搁置等隐性损失,将在未来半年逐步显现。”
这场闹剧更让美国的国际信誉遭遇重创。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停滞,盟友对其履约能力产生怀疑。在北美自贸协定谈判、全球气候治理等多边场合,美国因政府停摆无法派出高级别代表团,错失关键谈判窗口。“当美国连自身政府运转都无法保障,如何让人相信它能履行全球领导力?”欧洲理事会前主席图斯克的疑问,道出了不少国家的担忧。
这场43天的停摆,与其说是一次偶然的政治僵局,不如说是美国政治体制极化、治理能力衰退的必然结果。当两党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福祉之上,“停摆”或许不再是偶发的“闹剧”,而将成为美国治理体系难以摆脱的“慢性病”。
据新华社、央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