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牢记:1要上、2要做、3要烧、4不穿!
![]()
一提到寒衣节,不少年轻人会觉得是 “迷信”,但查过史料就知道,这是和清明、中元节并列的三大祭祖节,藏着中国人 “慎终追远” 的老传统。
从周代算下来,这习俗已经传了三千年,核心从来不是鬼神之说,而是对先人的牵挂。
今天就把寒衣节的干货说透,这四点讲究得记牢。
![]()
先说说寒衣节的来头,最早能追溯到《诗经・豳风・七月》里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开始是周代的 “授衣节”,九月给百姓发冬衣,后来觉得九月还不冷,到宋朝就挪到了十月初一,正式成了 “寒衣节”。
民间最出名的孟姜女送寒衣故事,虽然是传说,却把 “寒冬送暖” 的情感讲透了。
活着的人惦记逝者,就像牵挂远方的亲人过冬一样。
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还专门写了 “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曰寒衣”,可见这习俗早有记载。
![]()
第一点 “要上”,指的是上坟祭祖,这可不是随便跑一趟就行。
老辈讲究 “阳盛祭早,阴盛祭午”,寒衣节天冷阴气重,上坟得选上午 9 点到下午 3 点之间,这时候阳气足,也避免摸黑赶路。
去之前得吃饱饭,别空着肚子,老辈说这是 “养足精神敬先人”,其实也是怕空腹扫墓体力不支。
到了坟前先清理杂草,给墓碑描描字,再摆上供品,这一连串动作是 “续亲情” 的仪式感。
![]()
第二点 “要做”,有两件事不能省。
一是做御寒食物,北方多吃饺子,说 “冬至饺子夏至面,寒衣饺子保平安”;
南方有些地方吃红豆饭,红豆驱寒,也寓意 “红红火火”。
二是给家人添新衣,寒衣节原本就叫 “授衣节”,
宋代皇帝这天还会给大臣赏棉衣,现在虽然不搞赏赐,但给老人孩子添件冬衣,延续的是 “暖身更暖心” 的传统。
顺带提句,别在家晒衣服,老辈觉得这是对逝者不敬,其实也是怕衣物沾染寒气,影响家人健康。
![]()
第三点 “要烧”,送寒衣的讲究最多。
首先寒衣得用彩纸剪,新亡人用白纸,
去世久的用五色纸,还得写上逝者名字和辈分,不能含糊。烧的时候要在地上画个圈,留个缺口对着坟的方向,意思是 “只给自家先人”。
清代以后还会加烧冥币,但核心始终是 “送暖”。现在不少地方改送鲜花,其实只要心意到了,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记住先人曾经的牵挂。
![]()
第四点 “4 不穿”,本质是尊重节日氛围。
一不穿大红,红色太喜庆,和祭祖的肃穆格格不入;
二不穿明黄、鲜绿这些亮色,容易显得轻浮;
三不穿破损衣物,既是对自己不讲究,也像对先人 “哭穷”;
四不穿化纤紧身衣,老辈说 “不舒展”,其实是这类衣服保暖性差,容易着凉。这天最好穿黑、灰、深蓝的宽松衣物,既庄重又舒服。
![]()
最后得说句实在的,寒衣节的禁忌从不是 “迷信”。
不早去上坟是怕天冷路滑,不吵架是为了家庭和睦,不穿亮色是尊重情感,
这些都是老辈用生活经验总结的规矩。
现在城市里没法烧纸,那就给长辈打个电话,给孩子讲个孟姜女的故事,把 “牵挂家人” 的传统传下去。
毕竟,真正的 “敬先人”,是把他们的善意和温暖,活成自己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