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深圳的十一月,暑气渐消。傍晚的宝安体育场,有凉风穿堂而过。81岁的徐根宝穿着一件不算薄的外套,静静坐在二层看台的一角。
他还是戴着那副标志性的茶色眼镜,腰背依然挺得笔直,但这并不是球迷熟悉的那位徐根宝——整场比赛,他几乎没怎么出声。那个以嗓门洪亮、激情指挥著称的老帅,此刻显得有些过于安静。
这场全运会U20男足铜牌赛,过程同样波澜不惊,上海队与山东队在常规时间互交白卷。即便进入扣人心弦的点球大战,作为上海队总教练的徐根宝也始终没有起身。直到上海队点球获胜,周围人纷纷伸手祝贺,他才缓缓站起,脸上不见喜色。
本届全运会前,多方消息显示,这可能是徐根宝执教的最后一届大赛。若果真如此,这位中国足坛的传奇教练,便是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为自己近五十年的执教生涯画上了句号。
这种平淡,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预见的。足球世界的三四名决赛,历来被视为“鸡肋”。两支志在夺冠的球队已在半决赛燃尽一切,仍在咀嚼无缘决赛的遗憾,很难再打起十分精神。正如徐根宝所说:“银牌、铜牌当然很好,但和金牌分量差太多了。”
他本是冲着冠军来到深圳的。只是遗憾,往往是残酷竞技体育中更常见的注脚。
两天前的半决赛,徐根宝站着指挥了整整90分钟。上海队与东道主广东队缠斗至第87分钟,一次本不必要的犯规,送给对手点球。几乎在最后一刻,全队的梦想戛然而止。
“我站了90分钟,一直在喊,他们可能听不见。有些人不听指挥,按我过去的脾气,是要罚的。”说到这儿,徐根宝欲言又止。
他大概不忍心责怪弟子。由于签运不佳,上海队在十天内连战五场,赛程最为密集。李新翔、刘诚宇等主力先后拼到受伤。“我们多踢一场,体能跟不上,再加上紧张。”徐根宝语气里带着苦笑,“‘抢逼围’,没体力怎么抢?‘接传转’,一紧张就乱踢。”
不少队员哭了。整届赛事里,“不让徐指导留遗憾”是许多球员心底的誓言,可惜最终仍是功亏一篑。“我跟他们说,别哭了。能打进前四,已经很不容易。目标没实现,责任我来担。你们还年轻,要继续努力。”他安慰着这些堪称孙辈的年轻球员。
在中国足坛起伏数十载,老帅早已看惯胜负。1978年,退役不久的徐根宝带领山西队杀入全运会八强,少帅一举成名;1992年,吉隆坡“黑色九分钟”,他从国家队与国奥队双料主帅的高位跌落;1995年,率领上海申花问鼎甲A,“抢逼围、接传转”响彻大江南北;2002年,他隐入崇明岛的水杉林中,磨剑十载,誓要打造“中国的曼联”……人们早已习惯,这棵“足坛常青树”始终屹立不倒。
谈及自己的执教生涯,徐根宝不止一次说,中国足球若未崛起,他便不算成功。“我们不能说成功,只能说是努力了。我最多算一个努力的教练。希望将来国足能出一些真正的球星,真正有实力打进世界杯。我们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或许正因如此,他从未真正停下。从高洪波、范志毅,到武磊、张琳芃,再到朱辰杰、蒯纪闻……一批又一批“根宝制造”走进国家队,撑起困境中前行的中国足球。
这一次,他罕见承认自己“有点累了”:“全运会这半个月真的很疲劳,每天上午下午开会、训练、比赛。81岁了。”
半决赛结束那晚,徐根宝发烧到39度,嗓子也哑了。“所以(最后一场比赛)我没有指挥。”他解释道,随即又立即补充,“睡了一天,好多了!”
他还是那个不肯服老的徐根宝。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收官之战”,他沉默片刻,语气硬邦邦的:“我干嘛要收官?我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呢!”
“有些人说我落伍了,他们都不知道,我每天晚上都要看曼城、巴塞罗那的比赛。‘抢逼围、接传转’的理念,可以说是和世界先进理念接近的。”
“(我)好多次都说最后一场比赛,不到球场,不当教练了。结果后来又当教练了。下面再看看,如果后面的小孩有天赋,队伍比较好……当然,(即使再当教练),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力气了。现在关键是要找到能够接我班的人。”徐根宝话里显然留了余地——他还是离不开足球。
不谈告别,就没有告别。中国足球的“愚公”,仍将继续他那未竟的移山之路。
据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