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
![]()
徐罡
“现在不出社区,走路不到一刻钟,吃饭、看病、护理全都能解决!”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南湖西里社区,83岁的陈爷爷坐在养老服务中心的花园里说。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望京街道创新构建“十五分钟养老圈”的生动实践。面对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0%、高龄化趋势显著的状况,望京街道通过构建“十五分钟养老圈”,推动养老服务从“人找服务”走向“服务找人”,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精准响应的养老服务体系现代化路径。
体系重构
——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保障转变
作为北京市典型的大型城市社区,近年来,望京街道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截至2025年,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639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3738人,占总人口3.8%,年增长率超过10%,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失能化发展趋势。
“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年人口的数量,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望京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1659名基本养老对象中,失能人员达到1334人,其中重度失能1071人。这表明,老年人对专业照护服务需求迫切,特别是对长期照护、医疗康复等专业服务的需求尤为突出。
![]()
望京街道老年学堂上,老人们在练习书法。
尽管辖区已建立7家养老驿站、18个老年餐桌及助餐点,实现了29个社区全覆盖,但仍存在服务资源分散、专业能力不足、供需匹配不够精准等问题。
特别是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实际常住的基本养老对象约1000人,给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带来较大挑战。
面对多方面挑战,望京街道于2024年底将南湖西里寸草春晖养老照料中心升级改造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其从“单一机构”向“综合枢纽”转型。
“这一转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望京街道武装部部长康红军介绍,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北京市首批17家试点养老服务中心之一,承担着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的重要使命。
养老服务中心构建起“政府引导、社区支撑、机构专业运营”的三级服务体系。2025年,望京街道进一步牵头成立“望京福祉联盟”,整合7家养老驿站、17家专业服务商,形成动态优化的服务资源库。
为实现服务精准落地,望京街道推进“四个一”工程:搭建统一调度平台,实现需求15分钟响应;绘制资源地图,精准标注287张机构床位、123张家庭床位等资源;开通绿色通道,为100名试点老人建立“一人一档”;组建专业队伍,开展标准化服务。体系重构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保障转变。
服务升级
——从基础保障到满足多样化需求
今年重阳节期间,望京街道统筹发布八大养老服务项目,涵盖居家、医养、智慧、文化、示范创建五大体系,推动服务内涵持续拓展。
其中,养老服务中心“福祉联盟”深化项目,重点解决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统筹和供需对接问题。汇晨护理院“医养进社区”行动,针对东北部区域“老老人”就医难题,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四季千尺银龄学堂项目,在北部片区满足活力老人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花南驿站“京彩年华”活力俱乐部,在南部片区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老人社交生活。
![]()
北京朝阳区望京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邀请福祉联盟成员单位开展中医义诊。
重阳节期间望京街道还举办了“汇聚关爱·颐养嘉年华”公益大集,设置居家照护、医疗健康、法律咨询等八大功能区,将服务送到老人身边。养老服务中心不再只是照护场所,更成为专业守护与社区活力并存的融合平台。
自2025年6月启动以来,望京福祉联盟累计服务老人超万人次,助餐达4.1万余人次,医养结合、居家照护等全面铺开。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养老服务品质得到全面提升。“老年学堂”开展75次课程,服务1207人次;其他市场化活动服务4506人次。
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老人对现有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6%,较联盟成立前提升近20个百分点。
联盟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从传统的送餐、保洁等基础服务,拓展到健康管理、康复理疗、法律援助、心理慰藉、智能家居改造等多元化服务,形成了完整的“服务综合体”,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
——从试点探索到长效运营
为实现从“一时暖心”到“长久安心”转变,望京街道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在组织保障上,明确“政府补贴+市场化运营+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在保障基本服务公益性的同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在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提升专业水平。在智慧赋能上,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开发智能穿戴设备,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健康数据实时监测与预警。
望京街道还通过“进社区”大集、老年学堂等常态化活动,保持服务热度与群众参与度。“以前总觉得养老就是等着别人照顾,现在发现晚年生活可以这么精彩。我参加了社区的读书会和书法班,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78岁的退休教师王先生说。
2025年重阳节发布的八大项目,正是机制化运营的集中体现。未来,望京街道将持续推进居家、医养、智慧、文化、示范创建五大板块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中心+驿站网络+居家服务”三级体系。
“每位老人的小事,都是我们民生工作的大事。”望京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十五分钟养老圈”建设,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感 言
我今年85岁,在望京住了大半辈子。以前最发愁的就是年纪大了养老怎么办?养老中心升级后,真是大变样。助老员小刘每周定时来帮我打扫卫生、测量血压,还教我使用智能设备。重阳节期间举办的“养老大集”上,我体验了健康检查、智能产品展示等多项服务,真是太方便了。
上个月一天半夜里我心脏病突然犯了,一按按钮,不到10分钟救护人员就赶到了。医生说再晚一点就有生命危险。“十五分钟养老圈”真是救了我的命。现在,吃饭有助老餐,看病有绿色通道,闷了有老年活动,孩子们也放心了。我还参加了书法班和智能手机课,学会了用手机和孙子视频,这样的晚年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
——望京街道南湖西里社区独居老人张奶奶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构建“十五分钟养老圈”(主题)养老从“人找服务”走向“服务找人”》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