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芷潇
来源 | 看电视
今年双十一再度刷新“史上最长”周期纪录。
自十月初,各大电商平台便争相抢滩这场一年一度营销战。京东作为启动最早的平台之一,节庆周期长达37天,抖音整合“金九银十”以57天超长周期打破行业惯例,淘宝、小红书、快手等平台也拉长大促周期,转向“长周期运营”。
在营销节奏上的“稳步缓进”,恰好也与丰富的视听内容矩阵相呼应。去年尚且新潮的品牌短剧,在今年已经大面积铺开,在传播效能和主题制定上也显得更加成熟,链接功能被不断拓宽。直播、晚会依旧占据双十一视觉中心,通过多点驱动,激发消费欲望。
随着视听产品不断更迭,这个走过十余年的购物节,在2025年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当“大促”不再是消费者种草的唯一因素,这场围绕视听内容的营销场景,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晚会减量
从流量堆积到情绪链接
行至2025年,双十一晚会依然是电商大促周期中一个无可替代的认知锚点。
11月9日,京东与东方卫视合作的“11.11惊喜之夜”在沪举行;不约而同的,依然选择与“双十一”节点错峰,2025天猫双11疯狂好六夜于11月10日进行,开启八小时直播拉锯战;抖音先后也推出《双11冲刺吧·青春联欢会》和《流光之夜·心动歌会》,定制推出双十一特别内容。
互动深化与定制升级,是本届双十一晚会的重要特征。至少从形式上,告别了传统的“歌舞汇演+硬广插播”模式,更注重以实时互动机制与情绪情景设置来重构用户参与感。
从模式上看,天猫《疯狂好六夜》延续《你好,星期六》IP的“轻松解压”调性,提出“去班味·快乐发疯”口号,针对职场人群设计“下班打卡通道”“发疯文学”等情绪化企划,融合走秀、综艺游戏、明星cosplay等元素,打造长达8小时的“直播+游园”式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先行、消费转化后置。
![]()
京东《11.11惊喜之夜》则通过红毯互动与沉浸式演唱会双模式,包括登陆少年组合、刘宇宁、潘玮柏、吴宣仪、薛之谦齐聚舞台。从荧幕里到荧幕外,其线下4场惊喜快闪、惊喜飞艇和千块惊喜大屏等活动,持续发挥着长尾效应。
从“卖货场”向“品牌体验场”,老牌电商在双十一晚会上的内容调整尤为清晰。这一变化恰是中国电商行业营销策略变迁的缩影。
自2015年,天猫与湖南卫视合作举办“天猫双11狂欢夜”,打开互联网商业晚会开端后,随后,2016年,京东首次尝试“双11晚会”概念。2020年,双十一晚会达到巅峰。当年11月10日晚间,四场双十一晚会同时上演。一直到2022年,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集体沉寂,近两年又开始重新审视电商晚会的营销价值。
![]()
繁荣,停办,重启,平台不断调整自身差异化路径,从品牌调性和情感链接入手,适应新环境下的消费趋势与大众心理。早年晚会所常用的流量堆积策略,后出于成本考量,同时在高度同质和审美倦怠下,逐渐转变为理性收缩下的“小而美”展陈,依托于网感和垂直受众提升精准转化。抖音就是其中典型。
今年,抖音基于短视频生态优势,推出《双十一冲刺吧・青春联欢会》聚焦Z世代怀旧情绪,邀请超女系歌手何洁、黄雅莉重现《想唱就唱》,同时邀请来李晨、郑恺、张雨绮、王祖蓝等艺人,用国民度打开与流行文化的跨代对话。还有《双十一冲刺吧》系列短视频接棒续航,持续转化站内流量。
![]()
正因如此,从某种程度上看,2025年双十一晚会的“减量”并非衰退,而是向精简化、精准化、高效能的进阶。从追求全域流量转向服务精准人群,从流程化促销到价值载体,当节庆晚会逐渐成为平台连接用户情感与商业需求的关键节点,其未来潜能才能被真正激发。
短剧营销
深度绑定与路径一体
乘着《盛夏芬德拉》的热势,短剧在本届双十一中的作用也愈发值得重视。通过深度内容绑定与矩阵式布局,短剧“内容即货架”的商业链路搭建更加娴熟,京东与快手的深度联动、红果短剧新增的“搜同款”功能,均体现了这一趋势。
首先,京东与快手星芒联手打造的“京选剧场”,自10月24日起在快手平台陆续上线、交替更新,共上新7部独家冠名短剧,包括《偏宠小疯妻》《十二天》《都要好好的》等,涵盖都市爱情、职场、家庭、奇幻等多种题材,形成了规模化内容矩阵,有效维持了双十一期间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感。
![]()
如何用短剧加固用户品牌心智,实现真正的价值转化?从京东联合快手的实践中,主要分为两种路径,分别是信息自然植入和销售路径衔接。
一方面,定制短剧通过剧情深度绑定品牌诉求,将品牌信息自然融入特定生活场景。
譬如,被京东健康冠名的职场短剧《静安的CBD》,基于主角的职场打工人人设,加入购买鱼油的情节,灵活引导用户通过京东健康平台完成消费;《浮生拍卖行》为京东拍卖频道量身定制,剧集通过“京东拍卖”竞拍古籍、玉镯等道具,将“1元起拍”“捡漏爆款”等业务特色转化为剧情要素,将品牌故事与信息紧密结合。
![]()
另一方面,在双十一大促期间,快手在剧集播放页配置了话题跳转链接,如 用户点击后可直达“京选剧场”等好物专区,实现“边看边买”。
而红果短剧则挪移了抖音的“搜同款”种草模式,推动短剧内容直接变现。
前不久,红果短剧开启小范围内测短剧带货,在用户观看短剧时自动弹出“搜同款”提示,暂停观看时,页面有也会显示“搜同款”商品,由系统自动识别剧中服饰、配饰等商品,并链接至抖音品牌旗舰店。目前,“搜同款”带货方式几乎覆盖了红果平台上所有短剧,包括《太奶奶3》《盛夏芬德拉》等大热短剧IP。
![]()
其他平台亦通过短剧探索内容与消费的结合,但策略侧重不同。
虽然路径相似,但是淘宝依托短剧实现电商转化的内容优势就不甚明晰。通过在“视频”板块的二级页面中设置“短剧”频道,推出新片推荐、淘宝独家短片、深度解说等细分类目,以完成平台内部的跳转和打通,譬如《入职启示录》《四季之梦》等等。
小红书虽未大规模推出定制短剧,但其以买手直播搭配商品笔记的模式,与短剧逻辑一致。根据小红书发布的双十一直播战报,伊能静、吴昕、龙梓嘉、章小蕙等GMV数值名列前茅,精准踩中用户喜好,反映出了内容种草对高客单价消费的强效驱动作用。
![]()
从晚会到短剧再到直播,好内容、强情绪驱动用户消费动能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不过短剧以其独有的灵活性、短周期,更贴近和适配于特色各异的品牌类型,也让品牌曝光至销售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如何克服用户体验与商业化平衡的难题,如何解决热度流持续变现的难题,或许还等待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的更优解。
战线拉长
常态化营销与精准让利
十月初,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预热即默默拉开了帷幕。“官方立减”“一件直降”“无需凑单”充斥在各大应用首页,将不同口号潜移默化地植入用户认知。越来越早的预热,越拉越长的战线,将过去集中爆发的节庆狂欢,拉锯为常态化的长周期运营。
如果说之前以购物节为噱头,消费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刺激和释放购物需求,那么放在现在这个阶段,平台更倾向于模糊特定的节庆期限,通过拉长周期缓解集中决策压力,以持续的优惠展示代替统一的优惠节奏。
譬如,天猫在11月10日至11日推出的“狂欢48小时”活动,将一次性的权益发布按时段切割和释放差异化权益,以提升用户参与度与交易转化效率。抖音分设“中秋&双11”和“正式期”两阶段,引导用户比价,催生和满足购物需求。
![]()
与此同时,今年双十一的另一重要特征,即商家开始用简化规则和精准让利代替“奥数促销”。在常态化运营机制下,复杂的满减计算已不再适配于用户情绪和购物习惯,大众亟需用简单、便捷、直观的折扣力度,来抵御流量大盘下注意力分散。
因此可以看到,京东主打“官方直降,低至一折”,淘宝直播发放30亿元定金红包定向抵扣,抖音升级超级福袋功能,快手计划投入180亿元流量补贴精准触达性价比需求用户,小红书则对重点单品进行全链路资源扶持……
AI对购物行为的赋能,同样在本届双十一中有所显现。淘宝的“AI智惠引擎”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实现优惠券的精准匹配;京东的“AI对话”则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优化搜索效率,使流量逻辑从“爆品推荐”转向“人群匹配”。从比价到寻物,AI成为了消费者与优选好物之间的有力辅助。
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无所不至的消费终点,走过十余年历程的双十一,正沿着效率、体验与情感维度走向更健康的商业生态。短剧、直播、晚会,都只是建立优体验、打开新视角的手段,随着内容与消费边界消融,视听赋能品牌还有无限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场“狂欢”。
主编:罗姣姣
文:张芷潇
排版:张芷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