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奏章,就让宋朝最后的中兴希望,一夜破灭了?当年那条雄文,是谁把宋哲宗的激昂斗志,狠狠浇了个透心凉?
公元1069年春,宋神宗一派雄心。北方契丹、党项虎视眈眈,朝中大臣愁云密布。宋神宗看了才二十出头,想大干一场,中兴大宋社稷。这时,一个书生走进了内廷——王安石。他手里捧着一摞密宗奏折,声称一旦实行新法,天下田畴、财政、兵制均可翻天覆地。神宗一拍桌子:“试便试之!”从此变法风起云涌。
![]()
“漕运要直管,募兵换保甲,市舶税要调高。”王安石以雷霆手段稳住军费,却引来一众老臣不满。司马光上书:“此法劳民伤财,实难持久。”御史台又有大臣拱手批评:“新法草率,恐天下动荡。”而此时,朝野两端,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
就在众人讨伐之际,一位“中流砥柱”缓步入朝,他就是文人苏辙。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一入京便被皇帝赐与翰林学士。与性格激烈的哥哥苏轼挥毫痛斥不同,苏辙一改昔日“愤青”作风,语气缓和地进谏。他常对身边人说:“变法是条出路,只是在细节上尚可斟酌。”果然,朝中不少持中派转而倾听。
![]()
可是,新法在基层推行时,光征收青苗税就闹得江南百姓连夜逃荒。河道疏浚、筑堤造船,开支急剧膨胀,财政更捉襟见肘。王安石咬牙坚持:“日后可转盈为亏。”宋神宗文武百官随他折腰,谁还敢怀疑?
![]()
可是风云变幻,屋漏偏逢连夜雨。公元1085年,宋神宗突驾崩,太后垂帘听政。保守派瞬间卷土重来,司马光当先出击,罢免新法大臣,整个变法派一夜间被打回原形。王安石被贬去湘潭,朝堂上又是旧调重弹。
![]()
就在这阵痛苦反复中,苏轼遭遇“乌台诗案”。他的一首诗,被御史台解读为讥议圣旨,结果被打入大狱,几乎命丧黄泉。苏辙急忙跪谏:“陛下网开一面,方可安家国。”王安石也曾劝说神宗:“莫让苏轼沉冤。”可惜来不及了,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江西司马。
![]()
直到太后权倾天下的权力逐渐消退,宋哲宗二十岁继位,一腔热血想接父志,再启变法。朝中保守派如鲠在喉,苏辙当即奉上那篇“雄文”――那场决定命运的那篇。
![]()
“臣观汉武兴土木,疆土广大,耗费无算,而昭帝休养生息,方成大汉中兴。今陛下一夕思父志,欲行旧制,恐复重蹈汉武之错......”苏辙把宋神宗比作汉武帝,将宋哲宗比作汉昭帝,把自己捧作霍光,人情世故,滴水不漏。语气虽缓,字字却像冷箭,一点不沾边的批评,俨然把变法写成“苛政”,把中兴说成“妄念”。
宋哲宗看了这篇奏疏,越想越不对劲:父皇为改朝局,几度在枢密院挑灯夜议;为何今日我欲再图大局,却被朝中大儒指为“妄行”?他心中气不打一处来。哲宗当场命人打断弘文阁烛火,质问苏辙:“你可知皇帝初衷?”苏辙只得面色苍白,伏地道歉:“臣愚见,未能体陛下用意,罪当万死。”
皇帝一怒,直接下令将奏疏拆毁,又把苏辙贬至徐州。苏辙满面愧色,回乡那日,寒风刺骨。他浅歎一句:“我本欲庇护变法者,却无意绊住陛下脚步。”那一刻,他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沿街而泣。
这场风波之后,哲宗打起精神,却因朝中逆流太盛,重振变法心灰意冷。未几而亡,英年早逝。徽宗即位,抛弃变法举措,新法销声匿迹,宋室从此再无中兴之望。
变法前后,宋朝究竟错在哪?有人说是“重文轻武”导致外侮;也有人说是经济不济、边境疲敝。但归根到底,还是朝政反复无常,改革缺乏持续执行力。王安石的锐气,被一群老臣的扳后腿掣肘;苏辙的善意,反成了皇帝心头一根钉。
如果当年苏辙没写那篇奏疏,宋哲宗会不会续父志?如果司马光不搅局,变法到底能否让大宋焕发生机?这些都只能停留在想象。如今千年以后,回看那段风云,我们只能长叹一句: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信息来源:[《宋史·王安石传》] 参考资料:[司马光《资治通鉴》] 参考资料:[赵翼《宋史纪事本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