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出身卑微的太监,能一步一步坐上“立皇帝”的宝座,却在风光两年后被千刀万剐?他便是明朝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八虎”之首——刘瑾。
刘瑾原姓谈,生于景泰二年(1451年),陕西兴平人。六岁那年,被镇守太监刘顺收为义子,改姓刘,入宫净身。从此,他在紫禁城里摸爬滚打,整整四十年,几乎碌碌无为。弘治年间,一次工作疏忽,差点被处死,幸亏司礼监太监王岳出面疏通,才被贬往茂陵守墓。那段日子,冷风吹过荒冢,刘瑾以为自己要孤独终老,可他万万没想到,命运的转折竟因“太子陪读”而起。
![]()
弘治十一年,皇太子朱厚照出阁读书,需要几个识文断字的太监陪读。刘瑾初通文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个简。结果,他与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这七人凑成“八虎”,专门伺候那个只爱玩乐、不爱读书的太子爷。八虎每天事无巨细地讨好朱厚照,上演各种杂耍、体育比试,还弄来好酒佳肴,让太子乐不思蜀。慢慢地,朱厚照把他们当成心腹,“八虎”也由此奠定了翻身基础。
![]()
正德元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驾崩,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武宗刚登基,就在边关遭遇鞑靼入侵。新河口堡失陷、军队溃败,武宗才惊觉,弘治后期的军队竟然被抽去盖工程,与边防形同虚设。可当他想重振军威时,国库已空。见皇帝为钱发愁,刘瑾跳出来给了个馊主意:先帝遗旨召回镇守太监,何不借机任命一批新太监,每任一次,就收两三万白银?皇帝一听:“行,就这么办!”于是刘瑾由此正式走入武宗视野,“帝欢乐之,渐信用瑾”。
![]()
不仅如此,刘瑾还主张在京畿周围开设三百多所“皇庄”,直接由皇室经营,收益归官府所有。一时间,地主田产被侵夺,百姓流离失所,京城甚至爆发民变。群臣看不过眼,刘健、李东阳、谢迁先后弹劾,礼部尚书张升、御史们轮番上书,武宗却置若罔闻,依旧当耳边风。可是,为什么刘瑾的“敛财大计”非但没被否定,反而越做越猛?答案是,他擅自截留奏章,假借皇帝名义批示,甚至让百官跪在奉天门口逼供匿名信作者,酷刑下死伤无数。
![]()
就在群臣恨他入骨时,刘瑾在司礼监内组建了“内行厂”,权势凌驾东厂西厂之上,凡得罪他的官员,无论在职离职,一律查盘问责。正德二年春,刘瑾以清查盐课为名,一口气修理了173名官员,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说来也怪,这种“反腐”,贪官的欠账全进了他腰包。刘瑾暗自窃喜:我把官场翻了个底朝天,谁还能挡我?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连串“整人妙招”也埋下了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
正德四年夏,刘瑾再出绝招:全国范围“土地清丈”,把隐匿的田产全部丈量登记,名为增收,实为触动权贵利益。张彩极力劝阻:此事必招怨恨,甚至引兵变。刘瑾却头也不回,坚持要“谁的面子都不卖”。果然,辽东军户、宁夏驻军相继兵变,安化王朱寘鐇一举造反,声讨刘瑾十七条罪状,要“清君侧”。乱事平定后,负责平叛的张永、杨一清密谋整刘瑾:先用叛乱檄文和弹劾奏疏动摇武宗,再趁夜设下宴席,张永假醉,待刘瑾离席后当众告发:“刘瑾谋反!”武宗一听,醉眼初醒,“天下归了刘瑾,试问陛下准备去哪里?”这话如惊雷,让他彻底下定决心。
![]()
刘瑾被捕后,本以为皇帝不会轻易处决自己,可他忽略了一点:满朝文武对他的恨意积重难返。李东阳、内阁首辅连同六部九卿、十三道御史集体上奏,张永更是撺掇武宗亲临抄家。皇帝兴冲冲跑去,竟搜出黄金1205万两、白银2.59亿两、宝石二斗,还挖出私刻的皇帝玉玺和绣龙蟒袍数百件,甚至貂扇暗藏匕首。武宗怒不可遏:“这奴才果然要造反!”当场命百官会审,判处他凌迟之刑,分三日下刀三千余刀,方才断气。
![]()
刘瑾的覆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个从六岁入宫,到老年高踞司礼监,号称“立皇帝”的权阉,终因贪污敛财、擅权弄法,树敌过多,被千刀万剐。此后大明官场又掀起一轮大清洗,六十多位被划为“刘瑾党羽”的官员遭革职流放,张彩也死于牢狱。刘瑾的一生,是谋权与贪婪的极致展演,却也警示后人:权势攀升要有节制,一旦道德与法律全被抛弃,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信息来源:[《明史·宦官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