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年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以深化环评制度改革为关键突破口,着力构建“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发展转”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同时,有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聚焦核心要素,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对于西部江河源头、湿地等敏感区域,强化项目环评中的水资源论证、水污染物排放管控和水环境保护要求,严控地下水超采与河道污染,保障生态流量,严禁破坏流域生态连通性的项目准入。在戈壁、山地等区域,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执行更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在生态脆弱区优先支持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守护蓝天。对于草原、荒漠等脆弱生态系统,强化土壤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同时严格管控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园区等项目的土壤环境风险,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敏感区进行破坏性开发,全力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围绕重点领域,强化精准服务供给。针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优化环评流程,简化涉及生态敏感区的论证要求,保障风光大基地等项目快速落地,助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对农产品加工、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明确污染防治和资源循环利用标准,既守住环境底线,又支持其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围绕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前介入规划环评,统筹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环评保障效能。推动水、气、土、生态等多要素协同分析,对跨区域、跨流域项目开展整体性评估,防止“达标排放”但整体生态受损。全面推行“区域评估+承诺制”,在各类园区统一开展区域评估,入园项目共享成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施环评告知承诺制,大幅压缩审批时限。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环评全流程电子化,提高透明度与便利度。实施差异化管控,全省划定952个环境管控单元并编制环境准入清单,根据不同区域生态功能制定差异化环评标准,实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加强协同治理与监管,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推动环评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补偿、环境执法等政策衔接,形成“审批、监管、整改、反馈”闭环。强化提前介入指导,在项目立项和环评编制阶段即主动服务,现场解决环保难题。强化支撑能力,夯实保障基础,推广使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测,为环评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探索智能化审批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环评审批系统,实现环评文件智能审核、审批进度实时查询、环境影响模拟分析等功能,实现环评文件智能审核、自动比对,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和透明度。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环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环评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对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审批过程、项目建设和运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环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规编制环评文件、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保障公众对环评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近两年,共抽查复核环评文件220份,对33家环评单位及39名编制人员予以通报和失信记分处理,移交公安、执法部门4家,对10家环评单位及12名编制人员予以通报和失信记分处理。
今年1月—9月,全省共审批环评项目1573个,涉及投资额高达3226.64亿元;304个省列重大项目中,已完成环评审批228个,审批完成率达75%,涉及年度投资额1894.6亿元。
下一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将持续深化环评改革创新,通过优化审批、精准配置要素、赋能数字创新等措施,加大对未批重大项目的“一对一”帮扶指导,充分发挥环评的源头防控和服务保障作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