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东营那位周筱赟律师的遭遇,估计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就想取4万元给朋友当结婚红包,结果ATM机单日限额5000元,跑柜台还被柜员连环追问资金用途,甚至要查上月交易流水,不配合就报警,折腾半小时最后愣是没取成。这事儿一上热搜,数万网友都炸了锅,纷纷晒出自己的“踩坑经历”:有网友给父亲取2万住院押金,被要求出示诊断证明和住院通知单,差点耽误手术;有刚工作的年轻人新办银行卡,日转账限额才1000元,孩子3万6的学费分6次才转完,手续费都花了不少;还有异地务工者办卡,被要求提供工作证明、租房合同就算了,居然还要展示社交软件聊天记录“证明自己是真实务工”。更离谱的是,同一银行同一城市的网点执行标准还不一样,建行东营有的网点说1万以上取现简单备案就行,有的却硬说2万以上必须核实用途,理由是“反诈中心规定”,结果被东营市反诈中心直接打脸,说根本没这要求,纯属银行自行加码。
![]()
其实反诈的初衷没人不认可,毕竟现在电信诈骗太猖獗,2024年到2025年上半年,全国就拦截了3151亿元诈骗资金,工行靠风控系统累计避免损失超170亿元,山东金融系统也处置了1.7万户涉诈账户,冻结资金9.19亿元。但问题出在执行层面,好好的精准防控,硬生生变成了“一刀切”。央行早就明确说了,5万元以下取现不用强制登记用途,2025年8月三部门的征求意见稿还特意取消了之前的硬性要求,可不少银行偏偏把询问门槛降到1万、2万,甚至搞起了“无证明不办理”。更让人无奈的是,办卡环节也层层设卡:中国银行对无固定工作的只开二类卡,农业银行要求手机号入网满6个月还得要数字税卡截图,深圳有网友社保未满半年,工资卡非柜面日转出额度直接被限在1000元,连日常消费都不够用。
为啥银行非要这么“折腾”人?说白了就是三重压力下的“宁紧勿松”。首先是监管追责太严,东明农商银行2024年就有155人次因为涉案账户被问责,罚款降职是常事,基层柜员和网点负责人谁也不敢冒风险;其次是银行内部没统一标准,全靠柜员人工判断,客户口音、开户地、甚至说话语气都可能成为“风险点”,导致不同网点、不同柜员的要求天差地别;最后是智能风控没跟上,83%的网点还在靠人工识别风险,技术滞后就只能靠“加码盘问”来补,形成了恶性循环。可《商业银行法》早就写了“取款自由、为存款人保密”,央行也反复强调不能“一刀切”,要保障群众基本金融需求,这些规定到了基层怎么就走了样?
说到底,反诈的网该围堵的是骗子,不是守法公民。现在工行的“融安e信”、星展银行的AI中台都能精准拦截可疑交易,既不耽误反诈,也不折腾普通人。银行与其把精力放在盘问正常储户上,不如多升级技术、统一执行标准,把“可疑交易识别率”和“客户满意度”绑在一起考核。毕竟老百姓要的不是“过度保护”,而是既安全又便利的金融服务——自己辛苦赚的钱,想取就取、想办卡就办,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权利吗?
你有没有遇到过取现难、办卡烦的情况?你觉得反诈和便利该怎么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