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四川“十四五”生态屏障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常态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静 摄)

11月13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在“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四川在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四川通过攻坚污染防治、夯实生态基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大幅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创“历史最佳”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常态名片

“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创下了近20年来的最好水平。”发布会伊始,钟承林厅长便用一组组详实数据,勾勒出四川“十四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的历史性突破。

“蓝天白云”与“雪山指数”交相辉映。 在蓝天保卫战中,四川坚持“标本兼治”,实现了空气质量的跨越式提升。一个令人振奋的标志是:PM2.5浓度从十年前40多微克/立方米,到去年首次进入“2”字头时代,并在今年1-10月进一步降至25.3微克/立方米,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成绩。“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钟承林生动地描述道,“成都市民关注的‘雪山指数’不断刷新纪录,今年已超过70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一张亮丽名片。”这份“常态”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决心:全省3153万吨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车渗透率从“十三五”末的7.5%飙升至52%,绿色交通深刻改变了城市面貌。

“美酒标准”守护一江清水。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钟承林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强化大江大河和重点小流域治理。”这极高的标准带来了丰硕成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五年前不足20%跃升至78%;124条城市黑臭水体、284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清零;更令人瞩目的是,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已连续2年达到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一江清水浩荡东流”的盛景得以稳固实现。

管好“三块地”夯实“天府粮仓”根基。 净土保卫战则聚焦于“三块地”——让百姓“吃得放心”的农用地、“住得安心”的建设用地和“防新增”的工矿用地。通过源头管控和风险排查,四川为“天府粮仓”筑牢了土壤安全根基。同时,“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跃居西部第一,完成了新污染物治理国家首批试点,推动出台全国首个抗生素环境调查类地方标准,展现了四川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先行先试。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大熊猫“降危”与长江鲟“重生”见证生物多样性回归

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大局。过去五年,四川通过系统治理和严格监管,让这片土地的生态基底更加牢固。

红线守护,奠定生态安全格局。 “十四五”以来,四川划定了14.8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0.59%。钟承林介绍,这条“生命线”涵盖了羌塘-三江源、岷山-横断山等关键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如同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守护着最重要的自然遗产和生态空间。

国家公园建设,引领保护升级。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是全国生态保护的标志性工程。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了530个自然保护地的优化整合,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50余万亩。这些努力直接惠及了栖息于此的野生动植物。钟承林欣喜地宣布了两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喜讯:“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长江鲟实现野外天然水域自然繁殖。”这两种旗舰物种的命运转折,是四川生态环境改善最有力的证明。

“绿盾”高悬,筑牢监管防线。 严格的监管是生态保护的保障。通过持续开展的“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四川完成了1500余个生态问题线索的核查整改,坚决纠正和规范了各类生态破坏行为。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形成了“共抓大保护”的强大合力,确保了生态修复成果得以巩固。

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含金量”提升撬动数千亿社会资本

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四川深谙此道,在过去五年中,努力降低发展的“含碳量”,提升发展的“含绿量”与“含金量”,探索出一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径。

“绿色标尺”引领产业转型。 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并建立体系,通过制修订6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19项地方标准,以更严格的制度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在降碳方面,四川同样敢为人先,率先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发布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碳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12亿元。钟承林透露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建成省级林草碳普惠等一批碳普惠机制,推动大运会和世运会实现碳中和,四川和西藏一起成为全国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的省份。”这标志着四川的绿色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

生态投入撬动“金色”效益。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四川在提高“含金量”上做足了文章。“十四五”以来,四川谋划推动3018个生态环境项目入库,投入中、省财政资金285亿元,比“十三五”增加71.2%。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政策,四川成功撬动了超2592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领域。“我们新增绿色贷款3475亿元,推动16个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获贷款授信88.8亿元,”钟承林强调,“这实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最终,所有的努力都汇聚于人民的获得感。通过解决4.4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建成一大批美丽河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四川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美景常在,”钟承林厅长在发布会最后描绘道,“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这份“十四五”的绿色答卷,不仅筑牢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为四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9923文章数 8875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