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王洁、李颖雅、记者刘轶琳11月13日报道:“宝宝3500克,母婴平安!”从医生口中听到孩子安然降生的好消息,手术室外的Z先生不禁喜极而泣。这个新生命得来不易,回首来时的路,他和妻子Z女士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从听到“子宫内膜癌”诊断时的五雷轰顶,到“保育治疗”(治疗内膜癌的同时保留生育功能)成功时的兴奋,从自然试孕屡屡失败后的颓唐,再到试管婴儿“一促一移”成功上岸的惊喜,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妇科、生殖医学中心与产科的医务人员联手托举着这个小家庭一路“打怪升级”。
![]()
回首两年多前那段最黑暗的日子,Z女士满怀感慨。她因行经异常而就诊,接受了宫腔镜诊刮术,术后病理诊断提示为“子宫内膜样癌1级”,病灶周围的子宫内膜存在不典型增生。新婚不久,尚未孕育下一代,她内心的焦灼彷徨可想而知。所幸在家人朋友的支持关爱、医务人员的悉心治疗、自身的积极调整下,Z女士和丈夫决定积极面对疾病的挑战。
综合分析肿瘤的分期、分级,又考虑到患者有强烈的生育意愿,妇科团队决定为其开展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由学科带头人陈晓军教授领衔,妇科团队为其制订了精准、严密的治疗方案,在宫腔镜诊刮术基础上实施以内分泌治疗为主体的综合治疗——通过精准使用孕激素类药物遏制子宫内膜癌的生长,同时以阿司匹林诱导癌细胞凋亡,再辅以二甲双胍遏制肿瘤细胞对孕激素的耐药。三管齐下后经过一年多治疗,Z女士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育大计便提上议事日程。
考虑到之前经历过较长时间孕激素治疗,小两口一起找到十院生殖医学中心李昆明主任咨询。但系统检查与评估的结果不乐观,一方面,Z女士AMH(一种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激素检查项目)检测值抵近正常值的下限,仅有2.05纳克/毫升,而BMI指数则高达30.12;另一方面,Z先生也查出患有弱精症。
多番自然受孕尝试未果,试管婴儿成为唯一选择,但常规促排卵方案并不适合,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肿瘤复发。综合考虑后,李昆明主任决定使用拮抗剂方案,以避免促排过程中的高雌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最终获卵6枚,受精后得到3枚优质分裂胚,选取一枚植入宫内顺利着床并发育。至此,Z女士顺利从生殖医学中心“毕业”,“升”入产科继续“深造”。
考虑到Z女士的特殊情况,从胚胎顺利着床发育到足月生产,十个月的孕期必然充满挑战与变数。为确保合适的孕激素水平、避免频繁宫缩、防止感染,周健红主任带领产科团队密切监护胎儿发育情况,及时、精细调整相关药物的使用,为宝宝顺利降生保驾护航。在定期开展实验室检测与超声影像检查的同时,产科团队还十分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
最终在国庆长假前,Z女士通过剖宫产顺利诞下3500克重的健康宝宝,孩子各项指标均正常。“这几年的路不好走,我们真的很高兴能有这么幸福圆满的一刻,谢谢所有医生的不放弃!”夫妻俩的感慨与感激溢于言表。
两年多时间,Z女士从重获“新生”到迎来“新生命”,像她一样能够拥抱幸福圆满的幸运儿并不罕见。在陈晓军教授团队的护佑与托举下,上海十院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的完全缓解率达到95.7%,妊娠率为60%,最终活产率为50%。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是团队在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理论与实践上的双突破。既往的保育治疗基于经典的“雌激素依赖理论”,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陈晓军团队创新性提出了“代谢-炎症-激素交话发病机制”,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开创了“药物+手术”的治疗方案,在使用孕激素的基础上引入二甲双胍调节代谢,使得更多患者在控制病情的同时成功孕育新生命。
当然医生也表示,尽管保育治疗取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但并非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都能实现“保育治疗”——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合并其他类型子宫内膜癌者,是保育治疗的绝对禁忌症。此外,合并其他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乳腺癌或其他不能应用孕激素的激素依赖性肿瘤患者,以及深静脉血栓、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高风险者,年龄大于35岁吸烟者,则是保育治疗的相对禁忌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