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法院的一场庭审延期,让持续半年的小米 SU7 Ultra “挖孔机盖” 纠纷彻底炸了锅。当车主们以为终于能讨个说法时,小米突然甩出 84 页 14 组证据搞 “突袭”,更拿雷军的 “劝退” 言论当核心辩护词 —— 这场 4.2 万元选装件引发的博弈,早已超出单纯的消费维权范畴。
从抢购到起诉:4.2 万 “性能孔” 成维权导火索
故事得从 2025 年 2 月的发布会说起。雷军站在台上那句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直接导向轮毂散热”,让无数性能车爱好者心动不已。尽管他补充了一句 “有点小贵不推荐买”,但在 “复刻纽北原型车设计” 的宣传攻势下,两万车主还是抢着为这个选装件买单,发布会两小时就卖空全年配额。
![]()
但 5 月交付后,现实给了车主们一记闷棍。有博主拆开机盖发现,宣传中 “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 的双风道,实际只是两个深不足 5cm 的浅孔,下方既没连接散热器,也没有导流结构。用鼓风机吹纸巾纹丝不动,喷烟雾测试也看不到气流引导痕迹,所谓的 “性能设计” 和普通铝制机盖的区别,只剩 1.3kg 的减重和 9.5kg 的塑料支撑件。
更让车主愤怒的是小米的态度。从 5 月提出质疑到 11 月开庭,小米先是删除雷军 “轮毂散热” 的微博内容,再以 “信息表达不清晰” 轻描淡写带过,给出的解决方案仅是 “赠 2000 元积分” 或 “延迟 30-40 周改配”。当车主代表面谈时,甚至传出 “退订将导致企业崩塌” 的说法,最终近 400 名车主组建维权群,百余人事先起诉要求退一赔三。
![]()
庭审反转:84 页证据是实锤还是拖延术?
11 月 10 日的南京庭审本应是维权关键战,却被小米的 “证据突袭” 搅乱。法官刚宣布开庭,小米律师就提交了长达 84 页的证据材料,直接导致庭审延期至 20 日。这波操作立刻引发车主驳斥:证据中 2025 年 5 月的检测报告,正是当初他们反复索要却被拒绝的核心文件。
梳理小米的辩护逻辑,核心围绕两点展开:一是拿雷军的公开言论做挡箭牌,强调从发布会到直播多次 “劝退”,已尽到提示义务;二是宣称量产版机盖复刻了原型车的外形,且宣传内容未写入合同,不构成违约。但这个说法在事实面前漏洞百出 —— 雷军在发布会后曾明确发博 “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支持轮毂散热”,直到争议发酵才悄悄删除部分内容,这种 “先宣传后改口” 的操作显然无法自圆其说。
![]()
更值得玩味的是小米的诉讼策略。在此前的苏州同类案件中,小米两次提出管辖权异议,试图将案件转移到北京法院,均被驳回。法律人士指出,这种通过程序争议拖延时间的做法,在车企维权案中并不少见,而此次 “证据突袭” 很可能是故技重施。
3 大核心争议:戳破新能源车企宣传套路
这场纠纷暴露出的行业问题,比事件本身更值得深思。作为资深车评人,我必须点透这几个关键矛盾:
1. “劝阻式营销” 能洗白虚假宣传吗?
雷军的 “不推荐买” 被小米当作救命稻草,但法律层面根本站不住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小米一边用 “双风道散热”“空气动力学优化” 等专业术语制造卖点,一边用模糊的 “劝退” 言论规避责任,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误导。要知道,保时捷、法拉利的同类设计都会明确标注功能边界,从未用这种 “话术陷阱” 套路用户。
2. 外观专利掩盖不了功能欺诈
就在庭审前一天,小米 “汽车的机盖” 外观专利获批,但这恰恰暴露了问题 —— 该专利仅保护形状设计,而非宣传中的功能创新。这意味着小米自始至终清楚,挖孔机盖的核心价值是 “好看” 而非 “好用”,却故意混淆外观与性能的边界,把 4.2 万元的装饰件包装成 “性能升级包”。
![]()
3. 未写入合同的宣传就无约束力?
小米强调 “宣传未写入合同”,但 2023 年最高法的典型案例早已明确:经营者的宣传内容足以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即使未写入合同,也构成合同内容的一部分。车主提供的销售沟通记录显示,销售明确承诺 “挖孔版内部结构不同”,这足以证明宣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
结局预判:小米输不起的不只是官司
目前苏州已有同类案件驳回小米管辖权异议,即将进入实体审理,而南京案件的二次开庭也近在眼前。从证据链来看,车主手中的拆解视频、宣传截图、销售沟通记录形成了完整闭环,小米想靠 “话术辩护” 脱责难度极大。
对小米而言,这场官司的输赢早已超越金钱范畴。如果最终被认定虚假宣传,不仅要承担退一赔三的巨额赔偿,更会摧毁其积累的品牌信任。要知道,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 “抢订单” 进入 “拼口碑” 的阶段,特斯拉、比亚迪都在强化宣传透明度,小米却还在玩 “文字游戏”,显然没看清行业趋势。
![]()
对消费者来说,这场维权战是一次重要提醒:面对车企的 “性能话术”,一定要保留宣传截图、销售承诺等证据;遇到权益受损时,不要被 “企业崩塌” 等说辞吓倒,法律才是最坚实的后盾。
11 月 20 日的庭审即将到来,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纠纷都该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敲响警钟:真正的品牌价值,从来不是发布会的华丽辞藻,而是交付给用户的真实体验。小米若想挽回人心,与其在法庭上玩 “证据突袭”,不如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 —— 毕竟,消费者的信任,碎了就难拼回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