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近期以色列政坛掀起不小波澜,多位高层通过舆论渠道频频发声,意图在2029年特朗普任期结束前联合美国,推动伊朗政权更替。
他们提出的理由看似站得住脚:必须阻止伊朗持续推进核武器与弹道导弹项目,否则其军事能力终将突破以色列精心构建的防空拦截体系。
这番言论听来充满紧迫感,但现实层面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伊朗这个地缘硬汉,真的那么容易被扳倒吗?
![]()
要判断这一设想的可行性,首先得看清伊朗政权的韧性究竟有多强。今年6月那场持续12天的以伊冲突中,以色列实施了高强度精准打击,摧毁了伊斯兰革命卫队及“巴斯基”民兵组织多个核心指挥中心,超过30名伊朗高级军事情报官员丧生,甚至连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都被迫转入地下避难。
这是数十年来伊朗政权在物理空间最为脆弱的一刻,按常理推断,国内反对力量应趁机崛起。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面对外部攻击,伊朗民众迅速凝聚共识,全国上下展现出惊人的团结,不仅未爆发大规模抗议,连零星异议都几乎销声匿迹。
![]()
这种稳定并非偶然,而是伊朗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结果。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伊朗领导层便意识到传统正规军难以承担内部维稳重任:士兵虽愿抵御外敌,却不愿对本国同胞动武。
为此,德黑兰专门组建了名为“巴斯基”的准军事民兵组织,成员高达两百万人,多来自社会底层,行事果断且缺乏心理负担,专为压制街头运动而设。
仅有武装力量仍不够,伊朗也深刻吸取了“颜色革命”的教训。看到多个国家因互联网和社交平台串联引发政权动荡,伊朗立即强化网络审查机制,切断境外信息渗透通道,线上动员之路基本被封死。
![]()
正是这套涵盖人力、技术与制度的综合防御体系,使伊朗成功镇压了多次潜在危机。
从2009年的绿色运动,到2016年经济抗议,再到2019年燃油涨价引发的骚乱,以及2022年9月至2023年初因女性权利问题激起的大规模示威,甚至包括2025年部分地区再度浮现的社会不满情绪,无论参与者是边缘族群还是主流什叶派群体,只要挑战权威,均被迅速控制。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伊朗体制早已超越早期仅靠宗教权威与秘密警察维持的模式。
![]()
经过数十年发展,革命卫队退役人员已深度嵌入国家经济结构,掌控全国逾三分之一的关键产业资源,并占据大量政府与安全机构要职,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任何外部冲击都难以轻易撼动。
以色列内部不乏对此有清醒认知者。军事与情报分析专家约拿・杰里米・鲍勃明确指出,在2029年前实现美以联手促成伊朗政权更迭,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
但他也提到一丝可能性: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现年86岁,近年健康状况频出问题,若其去世后各派围绕接班人展开长期权力拉锯,届时若西方策略得当并辅以一定机遇,或可制造突破口。
不过这条路径风险极高——一旦采取刺杀、绑架等激烈手段针对哈梅内伊或其继承人,非但无法瓦解政权,反而会激发民族主义情绪,促使全民团结在现有政府周围,彻底适得其反。
![]()
这一点以色列军方心知肚明。总参谋长扎米尔等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暗杀行动,从未将其纳入正式讨论范畴。
毕竟在上次为期十二日的战争中,以军战略目标本就是速战速决;若因激进行动导致局势升级、战事拖延,最终只会陷入消耗泥潭,对双方皆无益处。
![]()
各方都清楚一个基本前提:想要颠覆伊朗政权,单靠外部施压远远不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出现广泛且持续的民间抗议浪潮,二是至少有一位掌握实权的军方高层愿意率部倒戈,协助民众对抗“巴斯基”这类忠诚武装。缺少其中任一环节,所有外部努力都将徒劳无功。
既然短期内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以色列早已另辟蹊径。前总理贝内特执政期间,政府、国防军与摩萨德共同启动了一项非公开长期计划,代号“千刀万剐”,借鉴冷战时期美国削弱苏联的战略思路。
![]()
该计划覆盖军事威慑、经济制裁、科技封锁、文化渗透、青年动员等数十个社会领域,旨在通过渐进式压力,逐步侵蚀伊朗政权的根基。
它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着眼于长远变革——不仅要等待哈梅内伊时代的自然终结,更要系统性削弱革命卫队各个分支的力量,培育本土替代性政治力量,最终清除极端反以、反西方的核心意识形态支柱。
这项工程注定耗时漫长,2029年这个时间节点,极有可能远不足以完成所需积累。
![]()
回顾历史,2000年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逝世,权力移交其子巴沙尔时,外界普遍认为这位曾是眼科医生的年轻人软弱无能,政权必将迅速崩塌。
结果却是巴沙尔稳坐大位直至2024年,直到朱拉尼率领的反对派武装攻陷大马士革才宣告落幕。
究其根本,并非巴沙尔个人能力超群,而是此前长达二十多年的国际孤立、经济衰退与内部腐败早已将其政权掏空,待外力一击即溃。
![]()
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政权转型往往不是由一场突袭决定,而是长期结构性衰败后的必然结果。
因此,以色列当下最务实的选择便是双轨并行:短期聚焦遏制伊朗核进展与导弹研发,防止威胁实质性落地;长期则坚持“千刀万剐”战略,耐心等待内生裂变时机成熟。
最终目的未必是彻底摧毁伊朗政权,理想状态是回归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那种地区强权合作格局;退而求其次,也应争取进入一个不再面临生存级威胁的新常态阶段。
![]()
至于美国是否会亲自介入,其实从以色列的整体布局中已可见端倪。当年美国对付苏联,正是依靠数十年战略布局而非直接开战。如今面对同样复杂的伊朗体制,华盛顿大概率仍将避免直接军事卷入。
毕竟伊朗构筑的“防火墙”并非虚设,若强行正面碰撞,美方也将付出沉重代价。相较之下,选择支持以色列的持久消耗策略,在幕后提供情报、金融与外交支撑,静待内部变局浮现,才是更为稳妥的路径。
![]()
归根结底,以色列高调呼吁推翻伊朗政权,更多是一种心理震慑与外交造势,真正落实行动时,仍需回归理性计算与现实约束。
伊朗能否渡过此轮危机,取决于其能否维持内部秩序的同时抵御住系统性外部侵蚀;而以色列与美国能否达成战略目标,则不在于能否在2029年前掀起风暴,而在于是否具备打持久战的战略定力。
国际格局的重塑,从来不由口号主导,最终较量的是战略纵深、耐性储备与综合实力。这场无声博弈,此刻才刚刚拉开帷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