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共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它不仅能发电,还能养殖出肉质紧实的大黄鱼。眼下,平台投放的第二批鱼苗即将迎来新一轮丰收。这座“海上发电、海下养鱼”的一体化平台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我们一同去解锁这座“蓝色粮仓”的智慧密码。
总台记者 方锌妮:我现在在“国能共享号”集中控制中心,身后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远在几百公里外位于莆田南日岛海域的“国能共享号”运行状态。
“国能共享号”是全球首座实现“风渔融合”的浮式平台,采用三立柱半潜式结构,呈正三角形布局。平台边长约70米,总高24米,重量达4900吨,相当于3000多辆小汽车的重量。平台中央是容积1万立方米的六边形养殖网箱,目前养殖着3.5万尾大黄鱼。
![]()
总台记者 方锌妮: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平台上有着一台4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和57片光伏板,它们构成了这个平台的“能量心脏”。而在我身后的数据屏幕上,则实时显示着发电功率、最大倾角等关键数据。
“国能共享号”应用独特的吸力锚系泊系统,并通过内部3500多吨压载水,维持了平台在深远海环境中的稳定。平台选择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大黄鱼,采用开放式近生态深海养殖模式,使鱼群在湍急的水流中能够充分游动,运动量远超传统网箱养殖,其产出的大黄鱼被称为“健身大黄鱼”。今年1月,平台收获首批渔获,产量达到4500公斤。
![]()
龙源电力福建公司项目工程师 杨东辉:我们的平台采用“自发自用”的模式,风机和光伏板产生的绿色电力为网箱的投饵机、水质传感器、环境监测等所有智能化设备供电,形成了“以电养鱼”的能源闭环。而养鱼带来的收益又反哺项目,实现“以渔养电”的良性循环。
目前,“国能共享号”平台每年发电量可达1600万千瓦时,以火电供电碳排放计算,每年可减少约1.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蓝色粮仓”低碳养殖上,平台还利用风电驱动养殖设备,减少传统燃油动力使用,降低养殖环节碳排放,提升了海上产业综合效益。
(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