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植物被称为“水上绿魔”,它不是原产中国,却曾在上世纪风靡南方多个省份,被农户当成宝贝广泛种植。
![]()
可不到几十年时间,它就从“救命草”彻底变成了“灾难草”,不仅让渔农民损失惨重,还让治理部门头疼不已,光是在湖北一个省,治理这东西就花了两亿多元。
更让人瞠目的是,这种植物当初竟是由侵华日军带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喂马。
![]()
那么这场长达数十年的生态危机,是如何结束的?
![]()
入侵的种子
水花生的源头不在中国,它原本生活在南美洲,广泛分布在巴西、阿根廷等地。
1930年代,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面临战马饲料紧缺的问题,于是从日本本土引进了这种植物,并开始在中国推广种植。
日本当时通过贸易从南美获得水花生,然后带到了中国,最早的种植点是在上海郊区。
![]()
这东西生命力极其顽强,繁殖方式也很特殊,不需要种子,只要一段根茎就能继续生长。
抗战结束后,新中国成立,经历了物资短缺的年代,水花生因为长得快、产量高,被多个南方省份当作牲畜饲料推广,甚至还被当作应急口粮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二十多个省份种过它,一度成为农民家中的宝贝。
![]()
它不仅可以吃,还能入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甚至还能发酵产沼气,一年能产三百立方米,供一个家庭用上十个月。
当时,谁也没料到,这种看似“万能”的植物,将在未来几十年带来一场灾难。
那么,当初被当成宝贝的水花生,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生态杀手的?
![]()
灾难的蔓延
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复合饲料大量出现,水花生的饲用价值迅速下降。
它被大面积抛弃,无人管理,但它那强悍的繁殖能力却没有停止,只需一小段断茎,就能在湿地、河流、旱地上迅速扩散,没有天敌,没人清理,它就这样开始蔓延成灾。
2009年,湖北洪湖水花生疯狂滋生,面积高达3万亩,形成数百个“浮岛”。
![]()
这些浮岛漂浮在水面上,密密麻麻连接成片,严重影响航运,甚至有渔船被困其中,无法通行。
到了2013年,湖北咸宁的向阳湖也遭了殃,水花生密布水面,导致水体氧气含量骤降,大量鱼虾死亡,渔民损失惨重,光是经济账就超过5000万元。
在四湖流域,情况更加严重,原本有400多种水生植物,结果只剩下90多种,二十多种鱼类也相继消失。
![]()
湖北宝应湖的养殖户更是惨不忍睹,4000多亩水域被淹没,鱼苗因缺氧成批死亡,有的养殖户损失上万斤。
那些年,水花生几乎成了“绿色”,不管是农业、渔业、交通,还是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毒瘤
面对这么一个“失控的怪物”,治理部门开始了艰难的清理战。
![]()
人工打捞,耗时耗力,每亩成本高达1000元,机械粉碎,效率高但费用更高,每小时就要500元,关键是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扩散。
化学药剂虽然能杀死水花生,但也把水里其它动植物一并灭了,污染问题反而更严重。
![]()
光是2007到2012年,湖北省就投了两亿元,全国范围的资金投入更是远超这个数字,但水花生依旧在河道肆虐,越打越多,越清越长。
眼看治理成效微乎其微,难道这场生态灾难真就无解了吗?
![]()
出奇制胜的一虫
转机出现在2009年,一支中国科研团队在南美洲找到了水花生的“克星”——水花生叶甲虫。
这种小昆虫看起来毫不起眼,体长只有2到3毫米,却专吃水花生,成虫啃食叶片,幼虫钻进茎秆,一旦投放,很快就能让大片水花生失去活力。
更妙的是,这种甲虫只吃水花生,对其它植物没有兴趣,不会破坏生态,也不带其他病虫害,属于“定点打击”。
![]()
2009年开始,这种甲虫被引入国内,2013年在湖北的3个试验区首次投放,结果仅一个月,水花生覆盖率从35%骤降到0.5%,在洪湖,投放3万多只甲虫,用了不到三个月,就控制住了泛滥趋势。
唯一的问题是,这种甲虫怕冷,低于4度就会死。
为了让它们能安全过冬,荆州市农业部门专门建了一个128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搞人工繁育,一代代养下去,保证供应。
![]()
2014年,这个基地就繁殖了5000只叶甲虫,成功治理了超过2万亩的水域。
2012到2015年,国内通过这种方式,治理水花生面积超过170万亩,几乎全国的泛滥区域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有些区域甚至在15天内就把水花生彻底清光,效果远远超出预期,跟高昂的人工和机械成本相比,这种生物防治方法简直就是“以小博大”。
![]()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生态治理经验的一次重大飞跃。
![]()
结语
在这场长达几十年的生态拉锯战中,水花生从救命草变成毒草,再到被甲虫压制,其背后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治理智慧的转变。
从最初的盲目引种,到后来的无序推广,再到高成本、低效率的治理,最后用一只小虫实现突破,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警醒。
在国家层面,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2023年起,水花生被正式列为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物种,海关、农业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严查非法引种行为,这说明,国家已经从“事后补救”转向“源头防控”。
![]()
这场斗争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生态体系的平衡仍然需要守护,未来还会不会有新的“入侵者”?我们又该如何提早防范?
生态安全,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接力赛。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