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看比赛了吗?
最近看比赛看的我太上头了,跳水的神仙压水花、排球的绝地反杀,运动健儿们的硬核 battle 看得人手心冒汗,全程又燃又爽!
以前提起全运会,总觉得是运动员的专属战场,咱普通人顶多凑个电视热闹。
但这一次不一样,十五运会高举“全民全运·全民共享”的大旗,彻底打破了这种距离感!
现在,身边的公园、广场、社区健身房,都成了我们运动打卡的“分会场”,
广州,正悄悄变成一个超级健身房,而我们,都是主角。
![]()
全运会一来,
广州遍地是“场馆”
“下班后去哪里运动?”——好像除了健身房,再无其他选择。
但如今,在广州,答案可能是:楼下那片刚改造好的口袋公园。
黄埔瓦壶岗体育口袋公园最直观,把一片杂草丛生的闲置绿地,变成了拥有足球场和儿童游乐区的社区运动天地,住在附近的居民下楼走几步就能开启运动模式。
![]()
黄埔瓦壶岗体育口袋公园改造后 图源: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天河体育中心则是拆掉围墙,通过拓宽街角、无障碍设计等方式,把体育中心的边界改为开放共享的口袋公园。
![]()
图源:广州天河发布
这里草坪、跑道、健身器材样样齐全,傍晚来这儿散步拉伸,亲近自然和运动一举两得。
不止于此,广州的体育新空间形式多样:
黄埔有配备攀岩墙和智能设备的“全龄智能体育公园”;荔湾东沙街道新增了健身路径和三人篮球场;HOOP FLIGHT篮球馆由旧仓库改造而来;越秀大东街均益球场建设成街角开放式小型足球场,还承办青少年赛事,运动氛围特别足。
![]()
黄埔全龄智能体育公园建设后 图源: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黄花岗街则是在广州动物园玩出新花样,通过“动物趣味运动会”等创意活动,激发少年儿童运动热情与青年群体参与全运热情。
![]()
图源:广州越秀发布
广州正在把大型体育设施“拆解”成社区碎片。
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最新数据,全市已建成48处社区体育设施,18处正在施工,从绕城高速下的全龄智能体育公园到广深高速上的空中足球场,连桥下空间都不放过。运动不再需要特种兵式打卡,而是构建起“下楼即达、出门可享”的十分钟健身圈。
![]()
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改造,让全运不再只是运动员的竞技场,更是普通人的运动派对。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宝藏健身场所“藏身”于城市的角角落落。
例如,如果坐个地铁,也能还能在里面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匹克球。
![]()
图源:小红书
就连商业体都开始“不务正业”——悦汇城变身2000平米的运动公园,攀岩、滑冰、网球一应俱全。
![]()
图源:广州荔湾政府网
广州国际医药港的健康方舟更夸张,近万㎡室内场馆+九万㎡户外广场,把健身、轮滑、攀爬全搬进商业体。
逛街健身两不误,这届广州人解锁了新的生活日常。
![]()
赛时为赛事,
赛后为城市
广州人办事,向来务实。操办全运会,他们同样把“实在”二字贯彻到底。
从一开始,这座城市就秉持“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的理念。每一个场馆在规划阶段,就已想好了赛后的每一天该如何度过。
比如改造后的广东奥体中心,不仅在室外新增了3.9万平方米的绿地,让市民能在树荫下惬意散步、野餐、遛娃;还全面开放了田径场二层,同时新建的指挥中心,在赛后也变成包含篮球、羽毛球、壁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综合运动馆,满足各种运动需求。
![]()
图源:央视新闻
珠江边的贯通工程更是巧妙——新建的海珠涌人行桥,既连起了滨江慢跑环,也成了市民拍照打卡的新地标。
夜晚在这跑步,吹着江风看灯光璀璨,健身成了一种享受。
![]()
海珠涌人行桥建成开通 图源: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这些改变背后,是一个朴素的道理:最好的城市建设,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它的资源。
全运会结束,并不代表一切就此停步。
广州正以清晰的蓝图迈向体育强市。依据最新发布的《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计划到203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平方米。
还将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中心,举办更多国际赛事等等。
![]()
图源:广州市人民政府
这场“全民运动革命”背后,是广州试图用体育重塑城市DNA的野心。
当全运会的喧嚣散去,留给广州的不仅是奖牌和荣誉,更是渗透在毛细血管里的运动基因。
赛事有期限,但运动带来的快乐没有终点——这或许就是十五运会送给广州最好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