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30日,北京体育馆内灯火辉煌,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此隆重开幕。周恩来总理在主席台上巡视,忽然目光定格在人群中一位身着褪色黑棉衣、脚蹬旧布鞋的老人身上。他快步走到毛主席身边,轻声低语:"老班长今天也来了。"
一、从担架员到炊事班
李开文,1897年生于安徽大别山金寨县,家境贫寒。1929年,红军挺进大别山,32岁的他扛着担架加入了革命队伍。
然而,命运在1932年发生转折。部队在汉口近郊遭敌机轰炸,一声巨响后,李开文被埋在碎石中。获救后,他的双耳已被震聋,再也听不清战友的呼唤。
不能再端枪作战,他被调到炊事班。有人为他惋惜,他却爽朗笑道:"前线后方,同样是干革命!"
![]()
二、长征中的"火种守护者"
1935年8月,红军踏入沼泽草地。连绵阴雨让枯草湿滑难燃,战士们只能啃冰冷干粮,冻伤和痢疾夺走不少生命。
李开文看着战友们苍白的脸,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潮湿的柴草塞进怀里、腋下,用体温焐干。每天行军,他胸前背后都鼓鼓囊囊的。晚上宿营时,当其他炊事班还在为点火发愁,李开文的灶台上已升起袅袅炊烟。
他常常因低温和疲惫晕倒,但只要醒来,就继续为战友们烧火做饭。有人问他秘诀,他总是摆摆手:"捡草要碰巧,你们缺火就来拿。"
![]()
长征胜利后,李开文被调到延安中央特灶班,专门负责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饮食。1938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老班长"的由来
在延安,李开文成了中央特灶班班长,这一干就是十一年。
他厨艺精湛,尤其擅长做毛主席爱吃的红烧肉。第一次端上精心烹制的红烧肉时,毛主席尝了几口后却轻声说:"别常做,大家的口粮一样。"
这句话让李开文彻夜难眠——真正的特殊是不搞特殊。从此,他更加注重食物分量和安全,连菜刀磨到什么角度都要反复检查。
![]()
每当毛主席和周恩来见到他,都会亲切地打招呼:"老班长,今天吃啥呀?"这个称呼,成了革命领袖与普通炊事员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1944年大生产运动中,年近五旬的李开文每天编七八双草鞋,毛主席和周恩来都穿过他用彩布条扎的"花草鞋"。年底评比,他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奖状由毛主席亲手颁发。
四、淡泊名利的"粮站站长"
1949年,李开文随中央机关进北京,组织安排他到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毕业后,组织上想让他担任天津糖厂厂长,他却婉拒:"我管不来那么大的厂子,还是回大别山吧。"
回到家乡后,组织又提议他担任金寨县副县长,他再次拒绝:"我一个大老粗,哪能管得了一个县?随便安排个小事做就行。"
最终,他选择了响山寺粮站站长这一"不起眼"的职位。在那里,他事事亲力亲为,扛麻袋、修门窗、上山砍柴,甚至自己做扫帚。有人笑他"糊涂官",他只是回答:"公家的钱要省着花。"
五、1956年北京重逢
![]()
1956年初,全国粮食系统推选劳动模范,李开文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接到通知时,他正在粮站卸车,拍了拍身上的米糠说:"国家有事让我去,我就去。"
4月30日,李开文抵达北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黑棉袄,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却被主席台上的周恩来一眼认出。
周恩来快步走到毛主席身边低语:"老班长今天也来了。"毛主席闻言,立即放下手中的名单,快步迎了过去。礼仪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弄得手足无措。
"老班长,没想到你回乡后又得了个劳动模范!"毛主席紧紧握住李开文的手,关切地打量着他单薄的衣着,皱起眉头:"你穿得太少了,北方冷啊。"
会后,毛主席把自己的皮袄和皮鞋送给李开文:"留着,别冻着。"这一次,李开文没有推辞,他知道这是领袖的心意。
六、一生坚守的品格
![]()
回到响山寺后,李开文把毛主席送的皮袄和皮鞋锁进小柜,只在逢年过节或重要场合才拿出来晾晒。
晚年的李开文,生活简朴如昔。他拒绝组织为他改善生活条件,却为家乡的建设四处奔走,帮着采购发电机、柴油机,一心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92年4月,李开文在金寨故里与世长辞,享年95岁。临终前,他仍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家人整理遗物时,最珍贵的仍是那件毛主席送的灰色皮袄和旧皮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