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称,解放军放出空军宣传片,画面中,攻击-11隐形无人机与歼-20、歼-16D组成编队飞行,没想到,这条仅有两分钟的视频瞬间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高度关注。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装备展示,而是中国空军在“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的重要标志。在空军成立76周年这个特殊时间节点释放这一信号,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与战术价值值得深入剖析。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从技术层面看,这段视频揭示了几个关键信息。
攻击-11在编队中突前飞行的位置(图1),暗示了其在未来空战体系中承担先锋侦察与首波打击的战术定位。飞行员通话中“威龙”与“宣龙”的代际呼应,则透露出有人机与无人机之间已建立起初步的指挥协同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亮相的歼-20是单座型号,这与2022年央视动画中双座歼-20控制无人机群的设想有所区别,表明中国可能已经实现了通过数据链直接控制无人机的技术突破。
军事专家宋忠平的解读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判断。他指出,歼-20与攻击-11共享数据链,且均为隐形平台,这种组合既能实现信息互通,又能保持整体隐身性能。
再加上歼-16D的电磁压制能力,三型机构成的作战体系足以对现有防空系统构成严峻挑战。这种“隐身突防+电磁压制”的组合拳,正是现代空战体系发展的核心方向。
(图2)
![]()
回顾攻击-11的发展历程,从2019年阅兵首次亮相,到如今与顶尖战机协同飞行,其演进速度令人瞩目。尾翼设计的细微变化暗示着持续的技术优化,而海军型号的曝光则表明该平台正在向多军种拓展。
这一切都显示中国在隐形无人机领域已经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与美国的CCA项目(图2)相比,中美在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美国空军8月刚完成YFQ-42A的实弹测试,仍处于试验阶段;而中国已经公开实战化编队飞行视频,在工程应用层面似乎更具前瞻性。
不过宋忠平也谨慎指出,攻击-11与战斗机的协同可能仍处于训练阶段,距离完全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
从战略层面审视,这次展示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加速向“隐身化、无人化、智能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装备更新上,更体现在作战理念的革新。无人机不再仅仅是侦察工具或廉价打击平台,而是逐步演变为有人驾驶飞机的“忠诚僚机”,在未来高端冲突中承担高风险任务,有效降低飞行员伤亡的同时,大幅提升作战效能。
(图3)
![]()
在西太地区,这种能力提升将直接影响区域力量平衡。隐形无人机与第五代战机的组合,能够有效增强穿透敌方防空体系的能力,为后续打击力量开辟通道。在与歼-16D(图3)等电子战飞机配合时,这种“硬杀伤”与“软杀伤”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应对区域复杂防空体系的有效手段。
展望未来,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将继续向更深层次发展。
第六代战机概念中,与无人僚机协同作战已成为核心要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无人机自主作战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从简单的程序控制向动态任务分配、集群智能交互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的空战将不再是平台之间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较量。
在台海、南海等潜在冲突区域,这种新型作战模式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在争议空域执行巡逻侦察任务,有人机则在后方待命,一旦发现威胁即可快速反应。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这种组合也能有效提升态势感知与应急处突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